立冬補冬 來碗細火慢煮的素藥膳
2025-11-06・主婦食堂
文字/林若瑜(童綜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食譜設計者/詹寶珠・三民站社員 攝影/王永村 圖片來源/企畫部
你是否每年到了秋冬之際、天氣開始變涼轉冷時,就想來碗熱騰騰的補湯暖暖身子呢?為什麼坊間的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店總是越冷越受歡迎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當天氣變冷,我們往往會需要更多能量來幫助身體對抗寒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句話來自古代典籍《黃帝內經》的天人合一養生理論,道盡了自然界與人體在四季中的變化。春、夏是萬物甦醒到生長茁壯的季節,而進入秋、冬則是萬物收穫、休養生息,儲備能量以備過冬並等待明年繼續茁壯。中醫一向利用節氣來養生,順應四季就是最好的養生法。因此要儲備冬天的能量,一般多選在立冬(約國曆11 月6 到8日) 開始進補,因為立冬是進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秋季結束、冬季開始。《黃帝內經》也有提到:「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古人認為冬季應好好養精蓄銳、保暖進補,緩解寒冷對身體的侵襲,才能減低來年春季生病的機率,這也是「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的想法。
《神農本草經》將中藥材分成上品、中品及下品,認為「上品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食療或食補正是利用「藥食同源」的概念,希望能透過日常飲食就能達到滋養身體的效果。而因為上品藥材多可滋補強壯、增強體質,而且常常是我們平常就能取得的食材,因此常應用於食療中。例如,紅棗、枸杞、山藥這些常見的食材,因為藥性溫和、營養豐富而適合身體調養。
以下介紹四神湯、肉骨茶兩種簡單的冬令進補藥膳,並設計成料理給大家參考。
舒食彈牙慢生活四神飯(點圖看食譜)
坊間四神湯搭配的藥材內容雖不盡相同,但最核心的四味藥材為「蓮子、芡實、茯苓、山藥」,這四味都是適合日常調養且藥食同源的藥材。這些藥材多溫和不燥熱且營養價值高,容易吸收、可以補養脾胃。屬於溫和調養的平補型藥膳。適合體力差、平時腸胃敏感、食慾差的人群,可以說是老少咸宜。此次設計的四神飯,材料以素食者為主,根莖類可依照站所當天有的食材以及喜好來搭配、挑選。四神飯的彈牙口感、滿嘴溫潤的香氣讓人吃得欲罷不能!喜歡喝粥的朋友也可在製作時多加水,煮成四神粥來品嘗。

溫情養胃肉骨茶素火鍋(點圖看食譜)
肉骨茶雖起源於東南亞,但其實用的藥材也貼近中醫養生的概念,尤其是藥食同源以及強身固本的想法。肉骨茶的配方不完全固定,但是常見藥材如黨參或人參、當歸、川穹、肉桂或胡椒等多屬於溫熱性質的藥材,因此屬於溫補型藥膳,可以溫陽散寒。冬季喝一碗暖呼呼的肉骨茶湯不但可以驅寒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適合體質虛寒、怕冷,或冬天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肉骨茶也可以吃素的!這次設計的肉骨茶素火鍋,用好吃的油豆腐作為主角,搭配各種新鮮的當季蔬菜,鮮甜湯頭令人垂涎不已!若是想涮點肉片、吃點肉的鮮味,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肉類來增添風味。

中醫師小叮嚀
秋冬之際的臺灣,各類冬令進補鍋物店紛紛開張,融合中藥材與飲食,形成台灣特有的冬季食補特色。而麻油的香氣、暖呼呼藥材香更是飄散在家家戶戶之間,各類藥膳保護我們的身體抵禦寒冬的侵襲,讓我們能在寒冷季節中保持健康和活力。但其實臺灣冬季不如北方國家寒冷,而且現代人進補食材有時都高鹽、高熱量,反而造成身體額外負擔。因此在進補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
❶適時進補:按照季節調整進補的藥材。
❷因人而補:不同年齡、性別以及體質應個別調整進補方式。
❸適量進補:補過頭容易有上火或造成腸胃負擔。
❹諮詢專業意見:若是正在感冒、有慢性病史、免疫疾病史、孕婦等特殊體質都應由中醫師或營養師指導進補方式。
記住以上原則才能補得安心、吃得開心;補得剛剛好,身體健康沒煩惱!
![]() |
林若瑜醫師 (圖片來源/林若瑜) 目前任職於臺中童綜合醫院中醫科,也曾深入社區進行中醫衛教,希望能以淺顯易懂的中醫觀點為核心,結合現代生活節奏,與民眾分享實用的養生保健知識與四季調養之道。幫助民眾在日常中培養健康體質,實現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讓健康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 |
食譜設計者 詹寶珠 (三民站社員) 入社廿年,曾任三民站社代、生活材委員及入社解說員,長期關注本土、當季食材與無毒天然生活用品的推廣。相信從選擇安心食材與用品開始,就是實踐健康、永續生活的第一步,期望與更多人分享這份生活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