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evue di Monaco的人情風光 美麗村中最美麗的合作故事

2025-09-15・合作聯合國

文字/陳怡樺 攝影/陳郁玲

德國的社會合作社「Bellevue di Monaco」,距離慕尼黑的熱門觀光區─ ─ 新市政廳和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步行時間不到十分鐘,它擁有三棟漆著淡綠色外牆的老建築,一樓的咖啡餐廳門庭若市、氣氛悠閒,樓上則是提供青年難民住宿的空間。在巴伐利亞邦合作社協會(GVB,Genossenschaftsverbands Bayern e .V.)夥伴基里安(Michael Kilian)的協助下,我們得以採訪到這個迷人的故事。
 

眾志成城 共築理想村

「Bellevue di Monaco」是我們探訪的德國合作社裡唯一的社會合作社,由GVB負責它的審計工作。根據GVB的定義,社會合作社(Sozialgenossenschaften)的首要特色是與他人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合作社的收入不以政府或外界的金援為主要經濟來源,具有獨立經濟能力,是能滿足社員需求的組織形式。目前在巴伐利亞邦有十六個社會服務合作社,服務內容及對象多樣,有為經濟弱勢移民女性提供勞動機會、有以身障者為主的居住空間、有為高齡者提供照護服務、也有由精障者組成的生產勞動組織,以及為難民提供工作、住宿及文化融入服務等。
 
中間為「Bellevue di Monaco」合作社董事會成員貝爾高女士(Barbara Bergau),右邊則是巴伐利亞邦合作社協會夥伴基里安先生(Michael Kilian)。
「Bellevue di Monaco」合作社董事會成員貝爾高(Barbara Bergau)招呼我們就坐,為我們準備特色餐點,我們猜想可能受本業為律師的職業訓練影響,她對我們的背景與來意非常好奇,花十多分鐘了解我們後,在咖啡香和敘利亞的菜餚裡聽貝爾高細說從頭。

目前合作社所有的三棟建築為市政府所有,因年久失修、久無人住等諸多因素,2012年慕尼黑市政府打算拆除,當地居民花了三年時間上街倡議、遊說市民、與市政府溝通。不少名人如德國國家隊隊長,暱稱「小豬」的史汪斯泰格(Bastian Schweinsteiger)也加入響應行列,讓這場市民運動舉國皆知。最後三棟建築全數保留,市政府與合作社簽訂40年租約,由市政府出資180萬歐元整建。翻修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經費仍有缺口,再發起募款,最終募得超過220萬歐元整修經費。
 
「Bellevue di Monaco」合作社一樓咖啡餐廳的外觀。
合作社的社員約有800位,超過九成都來自大慕尼黑地區。「社員背景很多元,大家擁有同樣的想法:想為家鄉做點事。如果你喜歡這裡,想讓這裡穩定營運,入社股金是500歐元。」合作社的執行董事會有三名成員,貝爾高是其一。她說,我們是一個社會合作社,賺錢不是我們的目的。
 
「Bellevue di Monaco」合作社的活動佈告欄,所有活動都歡迎街坊鄰居參加。

接納移入者的包容聚落

「這裡是一個協助難民和移民的服務中心。」貝爾高說,兩棟建築的樓上供年齡介於十八歲至二十五歲間的青年難民共享共住,每層可住四人,皆經由難民社福機構協調後入住,房租由政府支持,其中一棟空間作為文化教育活動之用。

為何以青年難民為主要住戶呢?「沒有父母陪伴的未成年難民皆由兒童福利局(Jugendamt)負責照護,年滿十八歲後相關保護措施即終止,如必須搬離青少年收容中心遷入難民營,終止與法定監護人的關係等。」貝爾高說明,住在合作社的青年難民住戶皆年滿十八歲、且尚在就學,在社工和合作社的支持下,青年難民能更融入德國當地生活。採訪時幾位青年難民住戶也在一樓餐廳實習,合作社也聘用其他青年難民為正式員工。

2017年,位於一樓的咖啡餐廳開幕,提供阿拉伯、敘利亞、地中海等特色料理。貝爾高說,咖啡餐廳穩定營運,部分所得提撥舉辦文化課程,市政府每年提撥經費主要作為文化活動之用。「行政團隊共有十人,例行決策皆由執行董事會和工作團隊共同討論。這裡設有德語課程,也有文化活動,如劇院、電影院、音樂會等。」她談到,為了讓更多德國人了解難民處境,合作社舉辦論壇,創造更多討論和對話的機會,讓慕尼黑當地居民有更多機會和難民互動。
 
「Bellevue di Monaco」合作社的文化活動空間。
「Bellevue di Monaco」不太容易翻譯,可直譯為「慕尼黑的美麗村」。一座大城市面對移入者的態度,同時也反映市民的氣度。走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能深刻感受到這裡的確是一處充滿歡聲笑語、盼望期待、和平無爭的美麗聚落;對本地人或受難遷來的移入者,或暫居或定居都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所在。


(首圖圖說:「Bellevue di Monaco」合作社室內用餐一角。)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