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CO北美學生合作社聯盟 青年展開的合作住宿運動
2025-10-03・合作聯合國
文字/林邦文理事、張育章理事 圖片來源/NASCO Institute 2025|NASCO(https://www.nasco.coop/institute)
在1960年代學生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北美出現了一股新的青年力量——「北美學生合作社聯盟」(North American Students of Cooperation, 以下簡稱NASCO)。它不只是學生省錢的工具,更是一場結合理想與行動的社會實驗。學子用合作生活 突破社會不公
NASCO出現的歷史脈絡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當時北美許多大學生為了減輕生活負擔,開始嘗試合作宿舍:大家一起分攤勞動、共享餐食,既節省支出,也營造出平等互助的氛圍。美國的德州農工大學、密西根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校都曾出現這樣的「草根住房方案」。這樣的行動還蘊含著一股對抗社會不公的精神,學生們希望透過合作生活,突破種族與宗教的隔閡。
真正點燃這股運動的,是日本合作運動家賀川豐彥。他在1935年於美國一次學生基督徒聚會上的演講,讓許多青年深受感動。從那時起,學生合作宿舍的種子在北美各地紮根。雖然1946年曾有組織試圖把各地學生合作社連結起來,但因冷戰氣氛而逐漸消失。直到1968年,受學潮影響,來自美國、加拿大的學生代表再次聚在一起,決定建立新的跨校合作平台,NASCO由此誕生。
NASCO成立後立刻展現行動力,成功遊說政府,把原本給大學宿舍的低息貸款,直接提供給學生合作社。這項突破,讓安娜堡、柏克萊、洛杉磯等地的合作宿舍能大幅擴張,短短幾年就新增上千個住房名額。對許多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真正體驗到「合作能改變生活」。
隨著規模壯大,NASCO也開始重視教育訓練。1977年創辦的「合作教育學院」, 每年吸引上百位學生學習如何主持會議、管理財務、解決衝突與共識決策。1980年代,NASCO更成立專門公司,協助學生合作社購買與管理房產,讓合作宿舍能長遠經營,不再因缺乏信用而受限。
合作參與 培養青年實踐力量
進入90年代後,NASCO把「多元與平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組織內逐漸增加有色人種、酷兒與跨性別成員的代表,並舉辦「行動營」,透過參與式教育,鼓勵青年用合作精神來面對壓迫與不平等。NASCO也始終堅持合作社的核心原則:一人一票的民主治理、共同出資與勞動參與。但它同時也提醒人們,真正的合作必須與社會正義相連結。半個多世紀以來,NASCO為成千上萬的大學生提供了比一般宿舍更經濟實惠的住房選擇,例如在柏克萊,合作宿舍每學期租金僅為校內宿舍的一半。而許多參與其中的學生,更是把在合作社學到的民主決策與社會責任,帶入職場與社會,成為了推動改變的新力量。
NASCO並不是因為擁有龐大的資本或嚴密的組織架構而存活至今,而是因為它始終承載著一種簡單卻強大的信念:學生和青年有能力、也有責任透過合作改變自己的環境,進而改變社會。這種信念讓NASCO 成為合作運動史上的獨特篇章,也讓無數參與其中的青年,帶著合作的種子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