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調整、迎上時代——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
2025-07-29・合作聯合國
文字/陳怡樺 攝影/陳郁玲 圖片來源/杉林布包
距離上次《綠主張》月刊採訪「有限責任高雄市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杉林布包」)已經過了八年。這段期間,縫紉產業環境改變,業務型態也不同以往,杉林布包正面迎擊哪些挑戰?內部又經歷哪些調整呢?內部整合分工鋪墊 「杉林布包」新道路
2018年前後,杉林布包陸續接到印花樂等幾個企業的合作,讓社員們有了自己能接下代工訂單的信心,此後也與印花樂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這一連串的機會也促使杉林布包全體成員花一年時間討論,決議重整社務,調整股金、清查社籍,社員數從二十一人減少至十二人,達成「技術型人員薪資不再接受政府補助,改採按件計酬」的共識。2020年起,杉林布包自聘三名人力,其中包括一位月薪制組長。「組長」是同年開始的新嘗試,杉林布包經理吳峰智說,在沒有設置「組長」前,每次接到訂單,常發生耗時討論個別工序的訂價,結果報價過高,或無法確認細節等困擾,設置「組長」後, 解決過去因以數量均分工作,無法形成流水產線,導致效率和產量都無法提高的困境。
台灣本土的設計品牌是杉林布包的訂單來源之一,其中「印花樂」和「源源鋼藝」都是長期合作的本土企業。採訪這天,每一雙手都正在為源源鋼藝的「承食包」便當袋訂單忙碌,每個工作框上貼著一張白紙,洋洋灑灑十四道工序,每個步驟旁邊都有負責同仁的簽名,這也是由組長分工後的工作模式。
「2020年開始和源源鋼藝合作到現在。他們是在網路上找到我們的。」吳峰智回憶,和新創設計公司合作需要時間溝通,當時花了半年討論「承食包」的製作流程,除了車縫布標,打雞眼扣、穿繩外,最麻煩的是布料要熨燙六至八道,才能做到一塊布輕輕一拉就能成型變成提袋,不論材質和包款對社員都是全新的學習。


重整體質 順應變化
2019年張莉苹加入團隊,負責業務開發和財務。舉凡和錢相關,如何定價、材料成本等細節,都是她負責。除了包袋產線外,過去兩三年,代工訂單減少,張莉苹透過陌生拜訪,為杉林布包開拓出「寢具」新生產線,目前由四位社員主要負責。2020年,負責產線、出貨的黃巧禎加入。主責對外行銷、公關、社務的吳峰智,2018年加入營運團隊後,2022年底暫時離開,期間仍以監事參與社務。「一個組織的穩定營運在於每位成員穩定地各司其職,能力發揮到最大。」吳峰智以「鐵三角」形容三人的合作。如今,三人小組再度合體,披荊斬棘。
根據吳峰智的觀察,受到整體產業影響,客戶需求也變了,代工訂單的確也減少,加上各界對ESG、SDGs的觀念重視,強化產品製程對永續價值的關注。「我們想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讓材料盡可能貼近永續,目前正在嘗試開發天然染,和杉林在地的有機玫瑰農場合作。今年都還在測試階段。」吳峰智想拋掉過去的框架,加入新的價值,帶入更多屬於杉林在地的元素,同時串連更多杉林本地組織一起做更多事。此外,規劃體驗課程也是杉林布包未來想努力的方向。

事業體的發展是流動的,從被扶持到自主, 從接受補助到自立,再申請資助再次升級,每一個決定、每一步都包含了駐足、舉步、向前、再回望。成立於風災後的杉林布包,草創社員冀以一個溫飽的企望,到如今已發展2 成為社員安居樂業的好所在。
(首圖圖說:杉林布包2025年全體成員大合照。(圖片來源/杉林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