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寶米是家 滾動社區能量的農村永續路

2025-10-24・合作聯合國

文字/杜筠 Box文字、圖片來源/鍾雨恩 攝影師/林安雲

縱谷的稻田開始有很豐富的綠了。如果有風,可以看到風行走的姿態,在稻葉上滉漾、搖曳、翻飛,如同波濤,風起雲湧。看到風停,一切都無痕跡,仍然只是靜靜的稻田。這是作家蔣勳對縱谷日常的描述。

這次來到位在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群山層層疊疊,金黃的稻穗與翠綠的禾苗隨四季更迭。這裡屬於縱谷地形,氣候高溫潮濕、日照短、水質潔淨,再加上沖積平原黏土成分高,成為適合種植稻米的地點。主要的稻米品種為「高雄139」,品質穩定,口感Q 軟,甜度不輸越光米,而「富糧稻米運銷合作社」便坐落於此豐盈樂土之地。
 

孕育合作社的富饒之地

富糧稻米運銷合作社(下稱合作社)是在天賜糧源公司的基礎上轉型設立,社員同時也是花蓮縣富里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6班組成。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源於對品質的堅持、資源的共享與永續經營的願景。透過共同的品牌,讓每位成員都能在市場中發光發熱,從最初單純的買賣關係,轉化為共同成長的力量。合作社理事主席鍾雨恩也提到一段與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機緣,當初在主婦聯盟合作社前輩、前理事主席陳來紅的引導下,了解了合作社的運作理念,再加上東華大學的協助,最終促成了合作社的成立。
 
富糧稻米運銷合作社以合作的心,帶動品質進步、社區共好與農村價值。

認識富糧稻米運銷合作社
原本為「天賜糧源股份有限公司」,起初與在地稻米產銷班契作。公司創辦人鍾雨恩反思與農民的合作不僅止於買賣,更希望引領農民一起思考產銷發展、共同品質改良。適逢東華大學進行輔導地方組織成立合作社之計畫,經此連結合作社前輩陳來紅,認識合作社法,體會到合作社的共同經營、以貢獻度獎勵的模式實為深思良久之解方,遂於104年與產銷班共同決定,正式成立合作社,以天賜糧源為品牌名稱。

社員數/38位、理事/5人、監事/3人
平均年齡/55歲(最年輕28歲,最年長78歲)
稻米年產量/500公噸

 

亮點活動
書流市集:連結書店與社區,透過市集讓藝文走入日常,促進居民共好與文化交流。
國際交流:與日本仙北市建立互惠學習橋梁,透過參訪與合作,締結跨國情誼。
青年培力:以農業與生態為主題,結合音樂、策展與實作,邀請青年返鄉參與,培養對土地的情感與責任。
 
 

不只談有機 也兼顧土地與生物的共生

當我們談到永續農業時,「有機種植」常被視為一項重要指標,但真正的永續不止於此。土地不只是生產糧食的工具,更是無數生命的家園。社員們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共同執行長達十年的「稻田監測計畫」,定期捕撈田間生物,以調查田間是否可以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也創立「鱉溪米」系列,「以種稻守護河川生態」為主張,讓農民成為守護水域的第一線力量,要求農民採用對生態影響最小的耕作方式,並積極保護田間的生物棲息地;而對消費者而言,不只能吃到健康美味的有機米,也成為保護當地河川生態的一份子1。2019年更與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在地居民、NGO 團體共組「鱉溪流域管理平台」,一起思考河川整治,希望一步步把原有的生態環境還給富里的母親河——鱉溪。
 
鱉溪米連結土地與消費者。

與社區同行以生活內涵連結

一開始合作社運作可能僅止於生產與銷售,然而後來有社員提議製作農產品加工品、安排參訪,於是,一切就這樣自然地展開了。沒有刻意設計一套發展路徑,而是在生活需求與社區互助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農業的六級化發展——生產、加工、行銷,到教育與社區連結。這個過程中也盡可能讓社員都能參與其中,每一戶農家都可以是田間的導師,分享耕作經驗;也可以是米食代言人,負責料理、推廣與教育。角色或大或小,每一份力量都讓整體更加完整,形成一種屬於富里的共創模式,在每個剛剛好的當下,成就了意想不到的豐富成果。

米米書店與書流市集,也是自然延伸出的另一個面向。鍾雨恩思索除了農業,是否還能有一個空間,承載更多生活與文化的可能?於是開啟了「米米書店」,成為串連人與地方的文化場域。希望透過這個載體,把更多文化與表演藝術帶進農村,讓地方也能有接觸藝文的機會,也讓藝術走進田野。
 
米米書店成為農村的藝文連結窗口。

稻米的更多可能性

在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農業帶來諸多挑戰之際,我們也藉此機會詢問鍾雨恩的看法。他認為台灣米很有競爭力,但面對國際情勢,光靠封閉市場或抵制進口,難以長久維持,與其採取保護措施,不如尋找新的出路。他還指出在日本米荒的情況下,台灣米的好品質與相近的品種和口感,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從生態環境的改善,到發展加工品、食農教育,更加鞏固台灣人吃台灣米的情感,都是讓稻米產業走得更遠的策略;糧食安全並不只是國家政策的課題,更是社會共創的責任。鍾雨恩也說,在未來希望能合作社內合作,打造出一支真正的「台灣隊」,讓台灣的稻米在國際舞台上,不只是能生存,而是能發光。

米飯端出,蒸氣輕揚,米粒緊密相依,油亮可見。回想那綠意盎然的稻田與金黃稻穗。米粒香氣依然悠然流轉。富里米的美,不僅在食物,更在於當地居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與關懷。

 註1  鱉溪米-農民守護河川募資計畫: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2120



 



鍾雨恩理事主席
跨域的農產業行動家

青年返鄉投身農村,以專業與行動力,帶領團隊深耕花蓮富里,榮獲第三屆百大青農。經歷橫跨農業行銷、地方創生與跨域合作,近年推動青農培力與國際交流。期許結合有機農業、環境永續與青年的力量;未來希望透過合作社的推廣,串連小農、社區,打造共享與互助的體系,讓地方與農村的能量、價值被看見。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