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一口有理念的雞肉—讓人、動物、環境三方共好

2019-12-06・產品故事

文/李盈瑩 圖片提供/岩生築見

台灣第一隻本土育種雞種「桂丁土雞」近年受到消費者歡迎,合作社與社會企業平台「岩生築見」合作進行計畫性生產,以微型生產單位,導入科學飼養方式,並與原居民部落合作,藉由支持原鄉經濟,創造更多共好的可能。

在霧台山區自然的環境下,自由吃草、曬太陽、扒土找蟲的雞群。

台灣首隻民間土雞品系—桂丁雞
扣除飼養期僅需35日的「白肉雞」,單就「有色土雞」來說,「紅羽土雞」就占了市場大半。過去紅羽土雞的選種標準是以「體型佳、生長快」為主要考量,但長久下來因過於偏重換肉率,容易出現雞隻大小不穩定或膚色不均等情況。為此,雞肉業者「凱馨實業」在畜產試驗所的協助下培育出國內第一隻民間土雞品系「桂丁雞」,成功提高了雞隻的抗病力、育成率,以及個體大小的整齊度,近年來廣受市場青睞。一般家庭無論是乾煎、慢燉或煮湯,簡單料裡也能品嘗其鮮嫩的肉質。

有了本土育成的優良雞種,飼養的環境與方式更是影響雞肉風味的關鍵因素。曾在非營利組織服務多年的江宥寬,延續過往在部落培力的豐厚經驗,創辦了「岩生築見」,以桂丁雞苗結合低密度的精緻放養以及科學化管理,讓「養雞」成為偏鄉生產者穩定的收益來源。

讓生產者專注飼養,其餘庶務免操煩
江宥寬透過長年在偏鄉從事經濟發展工作的觀察,體會到偏鄉在產業上的限制與困境。以養雞來說,許多生產者身處山區,光購買雞苗就要驅車數小時,好不容易達到飼養週期後,還得親自運雞至幾十公里遠的屠宰場,後續尚需面對冷鏈設備不足等物流問題,從自產到自銷的過程皆耗費極大心力。

然而,山區地理造就的天然防疫屏障, 卻也保存了純淨的好山好水,岩生築見因而將限制化為優勢,設計一套科學化的操作方法與管理模式,讓經驗得以複製。以5百平方公尺的土地(約半分地)放養1千隻雞,作為一個「微型生產單位」,讓各生產單位能相對容易地與單一通路合作,並依照客戶的需求作計畫性生產,除了穩定生產者收入外,也能減少過度生產所造成的資源浪費。

導入科學化飼養的雞舍內部。

除了生產單位,岩生築見亦設置標準圍籬與雞舍,並於雞舍內建置感測儀器,確保環境的溫濕度等狀況,提供雞隻舒適的生活空間。生產者僅需提供土地,以及日常清潔維護、餵飼料、協助科學記錄的時間成本;其餘雞苗與飼料的提供、後續的收購、屠宰、冷鏈物流、銷售通路,皆由岩生築見尋找合作夥伴來架構供應鏈。生產者跨入產業的經濟門檻降低,更能將心力聚焦於飼養本身。

目前岩生築見在全台有宜蘭大同、南投仁愛、屏東霧台3個產區,共11個生產單位。為了確保糧食不浪費,在各產區建置之前,都盡可能找到相對應的通路,比如屏東霧台產區部分單位生產的桂丁雞,由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認場;宜蘭大同產區、南投仁愛產區分別供應專屬餐廳與一般零售。

產業的背後,是滿滿的人道關懷
一份微型的養雞產業,表面上談的雖然是經濟收入,但實際上更希望生產者能透過工作的投入,靠自己的雙手賺得尊嚴,也賺得部落晚輩的尊敬。

與「岩生築見」合作生產的大武部落族人。

以屏東霧台產區的大武部落來說,雖然天然的環境孕育出風味絕佳的雞肉品質,卻也同時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導致部落人口老化、青年多半在外打拼。而一份穩定的養雞事業,讓中高齡族人在獲得基本的經濟保障後,能有餘力投入部落文化的發展,推動青年返鄉尋根與魯凱族的母語傳承。

部落生產者發揮天然環境的優勢,並重拾自食其力的尊嚴;雞隻在青山綠野自由奔跑、挖土吃蟲、洗沙浴;而遠在都市的消費者購得了健康美味的食物,透過一份微型的產業,勾勒出各方共好的理想藍圖。

岩生馥桂雞

※ 請洽各站所購買

《延伸閱讀》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