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年菜 復刻勤儉惜食精神

2022-01-11・惜食

料理示範/杜季勳・北南分社社員 文/莊佩珊 攝影/郭宏軒 場地/雙口呂文化廚房

雙和站社員杜季勳來自屏東縣的新埤鄉,客家人約佔五成。該地位處內陸靠山,可得食材主要為家禽、家畜。年節時宰殺牲口祭祀,每一部分包括內臟、豬鴨血等都毫不浪費;醃製發酵曝曬,從肉食到菜類, 都務求可長存久放,點滴珍惜。

 

早期客家年菜 一年一度的大餐

小時候季勳住外婆家,那裡是村內唯一有石磨可以磨米漿做粿的地方。歲末過年時,家族各房齊聚磨米,用季勳家的大灶蒸粿,孩子們就幫忙撿香蕉葉剪成一片片墊在粿下面,一次要做幾百條才夠全家族分配。季勳還記得有一年,冬夜三合院屋外下著陰冷的雨,大灶廚房內卻是人聲鼎沸、燈火通明,那是再美好不過的回憶。

三合院熱鬧的年節是許多人兒時的回憶。
季勳帶來兩道兒時記憶中的年菜料理「封肉」、「客家肉丸子湯」。這兩道年菜不以傳統年菜精緻豐盛為重點,反而代表早期客家農村,唯有過年祭拜才得嘗肉食的經濟現實,以及將有限肉食增量的智慧。

此次採訪,季勳還示範了客家人經典的福菜,早年冬日趁芥菜大出之時,製成足夠一整年份的大量醃菜,這是客家人為了保存新鮮蔬菜不浪費的惜食做法。


年菜體現客家勤儉精神

過往生活不富裕,僅過年有機會宰殺牲口祭拜,村中習慣將祭祀的豬肉、雞肉、雞蛋等全部一起熬煮,稱之封肉,口味又鹹又甜。並非客家人嗜吃重鹹,而是在過去冰箱還不普及的年代,以此延長食物保存時間。這一鍋要從初一吃到十五,中間還要撈湯汁出來再熬一鍋筍乾,一大鍋要滷一個上午才會滷透入味。顧柴火是一門學問,先旺火煮滾後以小火煨,幼時的季勳就跟姊姊邊聊天邊顧火,媽媽是大廚,指揮孩子何時添柴,何時維持火候悶煮。現代小家庭無法燉煮一大鍋食材,僅以兩條五花肉製作,季勳嘟嚷著肉味不足,兒時記憶難以完全復刻。

 

封肉是客家年節大菜。

鄉村人情緊密往來熱絡,過年時更會一起動手料理,客家肉丸子的製作就是經典場景。此時村裡婦人邊捏丸子邊話家常,一大盆絞肉,拌入紅蔥頭末、青蔥末,鹹香軟腴;婦女們圍坐一起,手指抹上醬油,取一小坨肉泥,左右手交互甩打,塑成紡錘狀。搭配過年時的團圓喜氣,肉丸以花朵綻放之姿,整齊的擺在盤中入鍋蒸。每個僅得五公分長,小巧精緻,但季勳媽媽還嫌太大,過去生活勤儉,肉丸更小,一口一個;還要放進湯中,以湯品食用,這樣才能餵飽更多家人。

 

肉丸子擺放如花朵般入鍋蒸。

談起客家人惜食,就一定要提到福菜。秋季收割後農家再種下芥菜,年末左右採收,此時村中婦女開始忙著用芥菜做成鹽醃的酸菜。酸菜洗淨曝曬後塞入瓶中倒覆靜置發酵成為覆(福) 菜,這也是福菜此一名稱的由來。半乾半濕的福菜繼續曝曬到全乾即成梅乾菜,做好後綁成一綑一綑,可儲存一整年使用。冬季盛產的蔬菜因此得以完全保存,絲毫不浪費,季勳帶來示範的即為去年製作好的梅乾菜。

 

用鹽醃製芥菜以延長保存時間是古早的飲食智慧。

客家人早期惜食不浪費的需求,或許隨著時代移轉不再必須。季勳也笑說, 當媽媽嫌她做的肉丸子太大時,她還跟媽媽說:「現在不用擔心不夠吃啦!」但聽著季勳如數家珍的敘述年菜製作的點滴回憶,與客家人的惜食智慧,我們看到跨時代的飲食慣習與文化默默地印記在她身上。或許年菜料理不貴在豪華精緻,而在流轉傳承的料理精神與歷史記憶。

 

客家封肉 (紅燒肉)(點圖看食譜)

封肉的「封」是指烹調時,鍋子蓋上將食物封住燉到軟爛的意思。季勳的記憶中,封肉就是過年過節的象徵。因唯有過年時才有機會準備大量肉品,一來祭拜、二來也是為了親戚返鄉過節,多備食物豐盛團圓的用意,因而封肉也有豐富的意涵。

 

客家肉丸子/木耳肉丸湯(點圖看食譜)

客家肉丸子有多種吃法,如蒸食、煎炸,本次食譜做成湯品食用。季勳建議瘦肉與肥肉的比例為七比三,如此口感最佳。甩打肉丸時手指沾一點醬油可給丸子上色,蒸肉丸時盤底流下的肉汁放入湯中一起滾煮,可大大提升湯頭的鮮甜味。



 

杜季勳
北南分社雙和站社員,來自屏東靠山的客家村新埤鄉,國中開始為全家人煮食。目前為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農場認養義工產業組組長,倡導友善耕種的作法;也是北南分社綠繪本講師,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為中和樂活創生基地的進駐團隊之一。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