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廚房~人都是一家之「煮」

2012-05-01・我的最愛 喜願麵包與本土小麥

爸爸:出差中
媽媽:加班中
孩子:補習中
廚房:打烊中……

當一個家庭很少開伙,全家人歡聚一堂享受美食的景象,只能在電視上看到,再講究的食物,也失去了好滋味。合作社不止提供好食材、也一直努力推動食育以及共食共學。我們特別邀請幾乎天天下廚的社員,談談他們的飲食生活。現代人的確很少能夠天天下廚。但─聽聽別人的經驗,想想自己可以從哪一點起步。讓我們重新回到廚房、一起開動吧。

修瑋:請簡單介紹家中開伙的情況,也談談當初為什麼會加入合作社。

緯民:我太太常常出差,所以我們家一向都是我在煮,包括從她懷孕到做月子,也是我在張羅三餐。我常常帶著三個孩子來站所買菜、可能是目標非常明顯吧,所以站所邀請我來參加這個座談會。

鳳儒:我在二○○五年入社。本來我就常常會主動的問鄰居「你們都去哪買菜啊?」總覺得一般市場賣的菜怪怪的、不衛生。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合作社。當時我懷孕八個月,挺著一個大肚子去站所買東西;生了第三胎之後,去站所不方便,就鄰居一起組班。

馥慈:我在二○○八年加入班配,當時小孩子剛滿一歲,想要找好的、能放心放入孩子口中的食物。我的女兒在一歲以前很難入睡,而且那時候沒有開伙、常常吃市售的便當。小孩滿周歲時我覺得要振作起來、改變生活,於是就加入合作社。

幸貞:我的小孩小時候會過敏,有一位牧師娘介紹我入社。加入五年以上了。我的娘家務農,搬到城鎮之後,我媽媽有上班,但她還是每天早上煮稀飯。印象中非常少到外面吃,媽媽每天都會煮。不然就是剩菜剩飯簡單弄一下。我還沒上小學,五、六歲左右就會洗米煮飯了。

明鈺:我先生在新竹工作,只有我跟我兒子住台中,但我們還是幾乎每個晚上都開伙,而且至少三個菜。當然這在配菜上要變花樣。

修瑋:加入合作社之後,對家中飲食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緯民:我一個大男人這麼愛煮而且也還蠻會煮的,我想是家庭因素。我母親在我小學時就過世了,我父親一個人把四個孩子帶大,所以我們都很獨立、很會照顧自己。

鳳儒:我是農家子女,自己家裡有菜園。觀念上認為只有被人請客時才會到外面吃。而且我對農作物的栽種過程、對魚品的養殖過程等等,充滿了疑問。參加合作社之後,藉由週報、月刊,對產品的認識更進一步。當我對食材有更多認識之後,更加認為應該要好好為家人煮飯。

馥慈:小時候父母非常忙、家人幾乎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在家裡用餐。我很不喜歡這種情況,所以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非常希望能自己煮。還好我先生完全不挑食,很尊重煮飯的人。我就在他那種鼓勵、打氣,又帶點半信半疑的情況下,學著自己開伙。

我會善用電子鍋的預約功能來煮飯,當晚上回到家、一打開門,就會聞到米的香味。這時候我會率先說:「喔!好香的飯。」「台灣的米真是香到不行,去外面吃飯哪能吃到這麼香的飯!」我先生也說:「哇!真是香噴噴的飯。」現在我的小孩回到家也會說:「嗯~什麼味道這麼香?」只要聞到那個香,就知道家裡煮著一鍋飯在等著。

幸貞:我婆婆常常會拿自己種的菜給我。她覺得有機什麼的都是騙人、不用農藥怎麼可能種得出菜。不過她不會反對我買合作社的菜;反而是我娘家的媽媽,覺得我這樣花費太大。我跟她說:「為了健康、健康大於錢」我媽也就不再說什麼。她是認同的,知道有機的比較健康。老一輩的觀念你很難去改變他們、但就是彼此尊重。

修瑋:大家幾乎都是因為小朋友而入社,就來談談對小朋友的飲食教育吧!

鳳儒:我的大女兒已經國二了,我現在常常會邀請她到廚房裡跟我一起共學、共煮。我沒有意識到她是男生女生,而是認為每個人都要學會打理一個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料理三餐。我的觀念是自己要做一個模範、自己煮飯煮得很快樂,將煮飯這件事弄得像變魔術一樣、充滿了樂趣。

馥慈:我從小會跟女兒說速食不好、吃了會生病,她現在看到這些店也會指著說:這不是好東西。最近一次的校外教學,我沒有跟著去,有一個同學的媽媽買了薯條請大家吃,沒想到我女兒說:「我媽媽說不能吃薯條。」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就算我不在她身邊、她也懂得要拒絕這樣的食物。真是讓我滿高興的。

鳳儒:吃不好的東西也是一種機會教育。偶爾啦,放假的時候我會買一桶炸雞。但會用面紙把油吸給他們看,然後趁機講述雞隻的飼養方式,什麼是人道飼養等等。當然,自己必須要有基本知識才能講給小朋友聽,他們也知道這不是命令,而是一種道理。久而久之,他會認同媽媽的話,覺得自己獲得了知識。你如果只是說「不用問那麼多、叫你不要吃就不准吃」就很沒有說服力。

緯民:小朋友的味覺其實很清楚,我家女兒從上小學就常常批評學校午餐、常常不吃。但她們老師很在意、很不喜歡這種情況。我試著與老師溝通。想想,就算是大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吃排骨便當。只要她不至於餓肚子,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學習。很可惜,老師不太能接受。這也是我讓她轉學的原因之一。

話說回來,我也不會絕對不讓她們吃速食。說真的,要維持這種水準的飲食生活,花費頗大,我不知道他們以後會是什麼情況,所以我維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一種彈性。還有,我也帶著他們一起去買菜,讓他們慢慢懂得分辨什麼是好食材。

幸貞:我們家老大如果是沒吃過的食物就絕對不吃,但我會請他至少吃一口看看,這是餐桌上的規矩。有什麼就吃什麼,這是必須慢慢養成的習慣、而且是在每天餐桌上培養。不過,讓我有點沮喪的是,即使我們家幾乎每天開伙,但我兩個小孩還是喜歡到外面吃。

明鈺:這一定的,因為外面食物口味重。還有,特別的、很少吃到的東西,小朋友都會好奇。

鳳儒:外面的餐廳燈光美氣氛佳,小朋友的焦點不是放在食物、他覺得到外面吃是出去玩。

修瑋:平常只有兩、三個人吃飯卻還是天天煮,不覺得麻煩嗎?

明鈺:不會啊,其實還滿輕鬆的,反正就是隨便煮、吃得很簡單,有時候就是煮合作社的水餃或是米漢堡,也是一餐。

緯民:我覺得煮飯也是有天生的SENSE,「二十歲不成國手終身無望」我也跟我太太說,不要勉強。我這不是在貶低她,而是每個人特質不同。像我們家,母親體弱多病很早就過世了,所以從小就是我爸爸煮飯,他很細心、很會做「蔥燒鯽魚」,就上市場挑魚、回來之後慢慢煎、慢慢燒,他自己也愛吃,所以很會煮。

鳳儒:我先生是另外一種例子。某個星期天早上我想試試不要進廚房、看看會是什麼情況。結果他那天就沒有吃早餐、因為他連把饅頭放到電鍋裡蒸都不會。真是我的錯、我做得太好了、讓他什麼都不會。但這也是有背景的。他們家很傳統,男主外女主內分的很清楚。我婆婆不讓男生進廚房的。

修瑋:所以煮食習慣跟家庭教育有關。像我們家從小就是爸媽一起煮,所以我也不認為男性進廚房有什麼奇怪。緯民與鳳儒兩位是很好的例子。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可以是一家之「煮
 

原刊登於2012年05月104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