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卻關閉購物網站 繭裹子的慢時尚革命
2025-11-14・生活提案
文字、攝影/潘嘉慧
在全球時尚產業講求快速、低價促銷的潮流下,「繭裹子」選擇一條逆風而行的路。創辦人楊士翔與蔡宜穎每年親赴產地拜訪夥伴,與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二十多個國家的公平貿易組織合作,從源頭關心布料生產與傳統印染織布工藝,堅持永續與人道價值,緩慢而踏實地走著屬於自己的時尚路徑。用一件件衣服,串起人與土地的連結,實踐時尚的另一種可能。繭裹子的創辦人楊士祥與蔡宜穎,原本從事建築設計。2009年從上海返台後轉行創業,在台中一間日式老屋中開始手作與零售的生活實驗。因手作線材而接觸「公平貿易」,體制中「透明生產」與「勞動尊嚴」的做法,也是他們想實踐的理想。但這條路並不順遂,最初尋找合作對象時,常被以「量太小」、「未達認證門檻」為由婉拒。直到2011年參加印度公平貿易年會,慢慢開啟與各國公平貿易組織的接觸,逐步展開合作,拓展至南亞、東南亞等廿多個國家。
珍惜原料 也尊重過程的不確定
在繭裹子的生產鏈中,一件衣服的製作是從有機棉花或回收布料開始的。楊士翔解釋:「有的布料是從棉花開始紡線、織布,有的則使用印度的回收紗麗,或布料印染後再剪裁縫製,每一步都要時間與工藝。」
把顧客帶到產地 理解從生活開始
每年,兩位創辦人也會帶著消費者實地走訪南亞的生產地,拜訪各個公平貿易組織。大夥兒住在生產者家中或工坊樓上,沒有網路、冷氣、熱水,吃當地簡單飯菜,實際看見當地真實的樣貌。楊士翔說:「這不是觀光,是一種理解的開始。」而生產者看見自己所做的東西穿在消費者身上,更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被重視,這是一種雙向的感受與尊重。楊士翔說公平貿易其實是一種貿易形式,強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結,而不是單方面的供需關係。「我們希望透過繭裹子,讓這些連結變得更簡單、更直接。」
實踐慢時尚 一場價值的選擇
在每年電商雙十一瘋狂折扣的當天,「繭裹子」卻選擇關閉購物網站,用行動傳達品牌的價值選擇——時尚可以慢一點、買少一點、更環保一點。「成衣產業不可能零耗損,但我們可以盡量減少、再利用。」這樣的思維,從源頭延伸到商品設計與包裝,甚至鼓勵消費者用穿搭延續一件衣服的壽命。楊士翔相信,一件衣服如果能穿十年,不只對環境友善,更能讓人重新思考「需要多少才夠」。如同他們在社交平台上寫下的文字:「當過度的生產和消費進入削價競爭的循環,影響的不只是環境,也包含勞工的權益,而這個勞工可能是你,也是我。」

如同主婦聯盟合作社對待生產者與產品的理念,繭裹子的每樣產品標牌上也寫著公平貿易組織的簡介,希望消費者拿到產品時,同時也認識生產者,與之產生連結,讓產品更有溫度。他們相信,一件衣服不只是商品,而是串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載體;一段旅程,不只是觀光,而是重新理解世界與自身的機會。

印度紗麗在台灣 風姿綽約再一章
色彩繽紛的紗麗是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南亞地區婦女的傳統服飾,多以絲綢、棉布或亞麻等天然纖維製作而成,輕薄透氣的布料很適合氣候潮溼炎熱的台灣。繭裹子將資源再利用的概念融入設計,這些回收紗麗一一經過手工清洗、晾曬、製版縫製,加上獨特的刺繡,成為一件件花色獨一無二的服飾,不僅是100%回收再製,偶爾還會在衣服上發現手縫小補釘。不完美的補釘與色差,正是手工與歷史的痕跡,也是一種美感的呈現。
除了服裝,其他周邊產品同樣也發揮了環保的美麗。像是圍巾、包包等配件,以及結合孟加拉水草編織的提籃等等,重新賦予舊布料新生命,也為日常生活中增添許多色彩。
(首圖圖說:繭裹子創辦人楊士翔,對每一件衣服的材質、織布方法以及合作組織都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