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我也能 讓綠電遍地開花

2023-11-14・能源議題

文/江宜穎・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專員 圖/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提供

每個人的家都可以是一座公民電廠,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七年來重覆著一件事,邀請社員集結民眾力量,促使綠色能源遍地開花。


有一天我問五歲的孩子:「你知道電是從哪裡來嗎?」只見他伸出小小手指回答:「閃。電。」我猜想,五歲孩子用眼睛看見的東西,塑造了他的直觀世界,而閃電是他唯一看得見的「電」。於是我告訴他,電也可以從太陽光而來,把光線變成電力,需要神奇的太陽能板;我們一起蓋了太陽能模型小屋,陰天時小屋燈會變暗,或一起用小太陽能板幫手電筒充足電力。用行動讓孩子了解,太陽也能發電,告訴孩子我們所需要的能源,其實也可以自己取得,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自發自用,能源自主的種子。
 
讓民眾可以想像屋頂發電的太陽能小屋模型。

生產+消費 我們是能源產消者(Prosumers)

我們天天都在使用能源,但是它既看不見,又充滿專業知識,還隱藏著利益分配與政治角力,在推廣能源教育的工作上,又何嘗不會遇到如同孩子的天真想法,或是各種誤解與誤導,阻礙綠能的推展。然而在氣候危機的現在,全球聚焦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灣也將風電與光電列為12項關鍵策略之一,2022年更首次達到再生能源超越核能發電;綠能生產勢必成為國家的重要工作,全民參與更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何讓每個能源的「消費者」有機會自主參與再生能源的生產,變身成為能源的「產消者」(Prosumers),是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下稱綠電合作社)想要落實的目標。

綠電合作社用「屋頂型太陽能發電」在尋找答案。從主婦聯盟合作社開枝散葉,於2016年成立台灣第一個能源合作社,近七年以來,我們已集資建置12座公民電廠,總裝置容量1210kWp,每年約可生產141萬度綠電。透過三百多名社員的努力,為台灣的再生能源貢獻一股力量,雖然像是一朵小小的花,但它傳達著公民力量參與能源轉型的決心與生命力。
 
綠電合作社社員參訪公民電廠。

處處開花 打造正能源社區

以綠電合作社的公民電廠為例,目前北中南東都有我們的足跡,在不同的社區發揮其影響力。較具代表性的,如裝置容量最大 (392.6 kWp) 的桃園天空8號,是與豐藝電子公司合作,利用工廠屋頂建置太陽能板,除了大幅降低廠房受熱,更對企業CSR有正面意義。而2023年三月完成併聯發電的天空14號亞洲大學築夢學苑(222.5 kWp),是中部大學建置的公民電廠首例,除了改善建築受熱,降低冷氣使用,學校因提供屋頂所得的租金回饋,也被運用在弱勢助學基金,實踐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精神。
 
亞洲大學公民電廠—天空14號。
今年八月,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而環境部辦公大樓的屋頂,正是由綠電合作社建置的「天空11 號」公民電廠 (126.735 kWp),目前已發電滿週年,做為公部門與公民團體合作的綠能示範,天空11 號的存在別具意義。建置過程中,局部加強了防水設計,使大樓屋頂具備休憩功能,讓員工及附設幼兒園師生能在光電板下活動;此外,更在一樓大廳處設置監控系統螢幕,讓進出環境部的所有人,抬頭就能看到屋頂發電的最新資訊,深化能源自主的感知度。
 
環境部大廳設有天空11 號監控系統畫面,每天都看得到最新發電情形。
相較大型集中的發電廠,分散式的公民電廠更具「適地發展」的生命力,透過適當的評估、溝通與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綠能,更可以回應在地的需求,達到共好,促進正能源社區的發展。
 

「My RE 100」自己用電自己平衡

氣候組織推動RE100 (100% Renewable Energy) 倡議,呼籲企業在2050年前達成100% 使用綠電,但綠電合作社認為,這不只是企業應該參與的行動,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因此我們提倡由個人出發的「MY RE 100」;根據估計,1 kWp 的太陽光電每天可以生產三度綠電 ,相當於每人一日平均用電量,而1 kWp 的光電建置與維運成本,大約是新台幣六萬元。因此邀請更多人加入綠電合作社,每一人出資六萬元,相當於支持個人用電100% 綠能訴求,自己的用電自己來平衡,用合作的力量,一點一滴拼湊台灣100% 綠能藍圖。

 
加入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關注更多能源轉型議題

綠電官網
我們的天空故事
MY RE 100


(首圖圖說:綠電合作社對外推廣綠能教育。)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