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輻射食物

2013-12-19・守護糧食主權 非基改行動go

文/黃嘉琳、林雅惠 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

二○一三年五月在台北車站內舉辦的福島農產特賣會。

釣客在關東千葉縣江戶川裡釣起的鰻魚,經檢驗發現每公斤含有一百四十貝克的放射性物質—銫,超過日本現行規定每公斤一百貝克的標準;東京電力公司公布從福島核一廠專用港灣捕獲一條六線魚,被驗出體內輻射汙染高達每公斤七十四萬貝克的放射性銫,是日本食品安全標準的七千四百倍;南韓研究機構調查顯示,自從近期福島核電廠屢屢傳出輻射滲漏、外洩等事故,對海域、土壤造成汙染,近八成受訪消費者減少了水產品消費。

這是二○一三年的消息,距台灣二千五百公里之遙的核電廠事故並未告終,而是逐步進逼。反應爐爆炸後製造的大量放射性物質,持續在空氣中、土壤中、河川海洋中流動散佈,甚至透過植物和動物的吸收進入食物鏈,為人類所攝食,包含與日本食品互動極度密切的台灣市場。

M-201312-123-p2103-600

以教育作為途徑

面對日本食品大舉進口來台,我們發現國人普遍對於輻射食品知識不足,因此除了推動社會運動與監督政府以外,我們也開始進行輻射食品相關的公民教育活動。

近兩年來, 基金會共舉辦一百二十場以上的相關活動,針對學校及一般民眾為宣教對象,並依循進口食品、核災演練、輻射防護等角度分別切入,當中輔以影片、繪本與DIY等多種方式宣導輻射食品相關知識。

降低學校師生傷害

在學校方面, 我們設置多種情境題,像「當核子事故意外的警報響起,大量的輻射塵迅速的往空中飄散,當校方位於輻射汙染區內,校方必須準備學童的營養午餐時,該如何選擇安全的食材以降低師生食入輻射物質的傷害?」讓各校師長模擬處理與討論應對措施,並規劃食物在運送、烹調過程中有效防護,如何降低學童攝入輻射食品的風險。

在親子書店與國中小學的教案中,則搭配使用影片、繪本等工具,教育孩童輻射食品可能帶來的傷害;並以手工縫製人體輻射危害器官圍巾教具,讓孩童可以隨機抽出核種紙牌,猜看看抽出的核種可能會危害人體的哪個器官,透過玩中學,達到認識人體組成器官與不同核種所帶來的傷害。

民眾座談分享及交流

針對一般民眾,則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舉辦輻射食品座談會與分享會,暢談國際上輻射食品的現況與研究報告,從中瞭解如何挑選食品與輻射會以何種形態存在食物中並流通各地,各國在核災後因食入輻射食品所帶來的疾病與影響。並透過擺攤活動,對大眾宣講攝取輻射食品只要低劑量,就有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的觀念,期盼號召群眾一同呼籲政府「人有免於吃輻射食品的自由」。

已經不是不買就可以的世界

推行輻射食品相關教案至今已兩年多了,常遇到民眾反應「我不要買日本的食品就好了」,但市面上進口食品產地與成分多標示不明, 日本早已充斥混合稀釋食品與甲地產乙地包裝的情況,且國內檢驗樣本數不多、鬆散,缺乏統責單位與標準,看著鄰國日本、香港、韓國紛紛因檢測到輻射食品而加強把關,不禁為國人的輻食安全捏了把冷汗。

二○ 一二年六月, 我國衛生署公告「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汙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卻欲將我國食品輻射汙染銫一三四、銫一三七的容許標準從每公斤三百七十貝克放寬到六百貝克。同年十月,在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的壓力之下,衛福單位方於每週公佈的檢測結果中加入「檢出件數」、「輻射檢出種類及數值」等兩項。

然而當我們要求衛福部公告究竟那些日本進口產品遭受汙染,他們卻始終三緘其口,堅守「絕不公開檢驗輻射食品名稱、絕不公布進口輻射汙染食品廠商名稱、絕不說出商品鋪貨通路」,理由都是:並未違反台灣食品輻射容許值的規範,因此為了保護廠商權益,不得公布。

二○一三年十一月,透過立委偕同主婦聯盟基金會與相關主管單位的斡旋會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終於答應,將兩年多來檢出的一百七十八件輻射汙染食品品名公布在官網上,檢出率約有千分之四。其中檢出低劑量輻射的食品以茶類最多,其次水產、加工類食品( 含外包裝) 等次之。不過,這些也只是如「抹茶粉」、「鮭魚薄片」、「奶茶醬」和「飲料主劑」等模糊的品名揭露,到底是那家廠商進口、代理、鋪貨通路等等,至今仍無人知曉。

真的不希望,未來的我們必須像日本影片《希望之國》中的主人翁一般,拿著輻射偵測儀在超市選擇食材。(作者:黃嘉琳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林雅惠為秘書。)

M-201312-123-p2101-400x600

人體輻射危害器官圍巾教具。

原刊登於2013年12月123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