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開發的俠者

2015-11-04・社區的善意小事

文/施宏昇 物流部副理、前產品部經理 攝影/主婦聯盟合作社提供

1996 年林碧霞博士率北部農友至楊梅有機蔬菜產銷班交流,鄭瑞侃、吳家茂、古瑞昌農友分享蔬菜硝酸鹽、維他命C含量的分析結果,以及改善方案。

她猶如親切的鄰居阿姨一般,從來沒有架子,在能力範圍內總是熱心提供協助;面臨蔬菜硝酸鹽過量、清潔劑含壬基苯酚的爭議時,她永遠堅持做正確的事,是令人尊敬的俠者,也是令人珍惜的良師益友;從共同購買時代開始,她一直為產品開發貢獻心力,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社員正確的產品知識;在農業及加工上的指導,對生產者們知無不言,公平、互惠、關懷的合作態度更是深植人心,所有夥伴對於她─林碧霞博士的離去,除了不捨,還有感恩。

合作社的產品導師

碧霞博士曾說:

「如果我們對產品生產不夠了解,不僅是我們被騙,同時也是騙人的幫凶!」

這個正直負責的態度,深深影響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產品發展,對於工作人員也凸顯出專業養成的重要。在產品開發期間,產品專員須找相關資料、細讀專業書籍、拜訪相關學者專家、聆聽專業生產者的經驗等,都成了例行工作之一,這樣的態度才能在每個食安事件中將風險降到最低。

合作社剛成立時,從共同購買產品開發的多年經驗中,歸納出產品開發原則及流程,每一次的產品原則會議,碧霞博士的專業意見總是特別重要。例如:就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對健康有害的物質是不容許的,然而碧霞博士認為,果樹是多年生的作物,在臺灣的氣候條件下,堅持有機栽培卻沒有做好病蟲害防治,只會加速果樹衰老,未能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鉬、銅、錳、鋅、硼、鎂、鐵等元素主要來自化學肥料),會讓果實沒有品質,蔬菜也有同樣需求。

因此在安全與品質兼顧的前提下,果樹栽培允許早期施用農藥,採收時能達到農藥殘留未檢出即可,蔬菜則允許使用化學合成的微量元素,這也是合作社現行蔬果分級須自成一格的原因之一,合作社的環保級蔬菜與有機認證的要求相同,差異在於微量元素的補充,這也是為了產品安全與品質的基本精神。合作社現行的原則及流程,經過多年來的產品原則會議討論所建立,仍持續因應實際變化進行調整。

相對安全的產品觀念

食品安全一直是指標需求,考量產業成本及消費者需求,早期產業的生產普遍難以達到令人安心的程度,然而碧霞博士本著給五十分的學生七十分的進步目標,給七十分的學生九十分的進步目標,相對安全的產品觀念如今已發生效果,生產者願意不斷自我提升,消費者也願意持續支持,這與所有的驗證機制比較起來,漸進式的從根改變,反而更加落實食品安全的精神,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好還要更好!

早期市面上難得看到紅冰糖時,碧霞博士與生產者商量,是否可以製作一批給共同購買,雖然製作量並不多,生產者也願意嘗試看看,即使第一批紅冰糖賣了很久,卻避免一般業者為了讓冰糖更白所做的不當添加,後續更促成生產者將原料換為成本較高的本土二砂糖,甚至將整廠原料全數更換為本土二砂糖,當然這需要長期建立的信任才能完成。

用心良苦的一籃菜

蔬果開發是合作社最早的產品之一,也是鄭正勇教授與碧霞博士最勞心勞力的所在,而合作社的「一籃菜」則是碧霞博士的傑作。在沒有認證且有機防治資材取得不易的年代裡,栽培多樣性有其必要,這也代表著沒有一種菜是可以開放訂購。

此時碧霞博士便把每日蔬菜攝取量的概念帶進來,讓社員可以攝取充分的營養,同時也解決小農們產品少量多樣的問題。在推動減硝酸鹽的運動中,一籃菜也是當時制定蔬菜硝酸鹽殘留量標準的基礎,依一籃菜中每人每日各類蔬菜食用量計算。

減硝酸鹽運動

碧霞博士在實驗室中無意間發現市售蔬菜硝酸鹽殘留量過高,有機蔬菜也不例外,甚至更高。文獻記載硝酸鹽有很高的健康風險,共同購買基於安全的前提推廣有機蔬果,更應該喚起大眾正視蔬菜硝酸鹽殘留的問題,於是苦口婆心與農友溝通,當時以經驗值為宗的農友聽到少用氮肥,幾乎大部分無法認同。直到二○○○年開始將硝酸鹽當作進貨標準時,才正視到問題的嚴重性,辛苦栽種的蔬菜無法交貨!曾有農友為此請學者召開研討會,目的無非是要否定蔬菜硝酸鹽限量的必要性,所幸產生好的結論:「蔬菜硝酸鹽減量成為產品規格,要交貨的農友就得乖乖執行。」

M201511-146-p1702-600x400

▲2003 年在合作社舊廠房舉行的農友大會,進行蔬菜減硝酸鹽及採收後處理的課程。

為了達成目標,農友從水分及氮肥控制著手,雖然硝酸鹽降低,但是蔬菜品質隨之下降,幾乎有一年多的時間,又老又硬的葉菜是社員反應的熱門問題;但大部分農友已有明顯進步,雖然氮肥量減少讓產期延長,也發現菜更甜、口感更好,單株重量也增加了,此時農友才了解,還是要回到合理施肥與土壤管理下功夫,且不能期待依照慣行栽培的採收週期。現在合作社農友可以很驕傲地說:「我生產的是低硝酸鹽的有機蔬菜!」這是他們與其他農友最大的區隔與優勢,也都要歸功於碧霞博士的主張與教導。

永遠的老師、貼心的朋友

農友的生產方式是否能養家活口,相信不會是一般通路業者所關心的事,早期碧霞博士就主張須關心農友生計,每遇天災損失或農家急難,總會發起救助。二○○一年新竹一位原住民農友突然身故,身後三名年幼子女頓失依靠,雖然農友後繼無人可生產有機蔬菜,碧霞博士仍主張提供生活協助,幫助三名子女直到完成高中學業。

在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碧霞博士運用本身的專業與業界的人脈資源,奠定產品的基礎規模,合作社發展過程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也從未見她缺席過,她對合作社一路扶持、不離不棄的精神,將是所有合作社成員所景仰與追隨的方向。

原刊登於 2015年11月146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