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共同購買:日本生協的運動與行動

2016-03-03・社員的時代力量

文‧ 攝影/黃淑德‧ 現任第五屆理事

東京世田谷區第一號市民發電廠設於教堂。(攝影/林雅惠)

2015年11月底, 簡稱「COP21」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在巴黎舉行的同時,加入主婦聯盟基金會綠能見學團的八位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也正在日本觀摩取經,了解日本消費合作社(日本稱為生活協同組合,簡稱生協)及公民團體推動再生能源的成果,也就是從「食的消費材」共同購買運動開展至「減碳的綠能」共同購買。

福島核災後的綠能運動

日本的生活俱樂部生協有34萬名社員,從2009年開始討論建設風力發電機。一開始,社員質疑為何要花大錢建風車, 但2011年的福島核災後,社員態度大大轉變,部分日本人終於從政商共織「沒有核電就會缺電」的「發展神話」中覺醒了。

負責生活俱樂部生協綠電事業的營業部長濱田先生說,當時生活俱樂部生協不僅想要節能、發電,還想做「綠色電力的購買/使用」,但他自己也曾懷疑:「這可能嗎?」2014年「生活俱樂部能源公司」成立了,並從2015年4月開始供應綠電給生活俱樂部生協的物流中心,甚至預計2016年6月將可供應綠電給首都圈(以首都東京為中心的都會區)的少數社員,到10月則可供應約6100戶首都圈社員的家庭用電。而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M-201603-150-p2402-600x400

▲陰天的上午,飯田物流中心太陽能監控顯示為「發電中」,其屋頂的太陽能發電廠,年發電量約77 萬度,約可供應215 戶家庭使用。

全民能源行動旋風

綠能見學團在東京世田谷區的下北澤,拜訪了裝置十千瓦太陽能板的教堂,了解透過募集捐款及出資股東(預估十年攤還)設立的市民共同發電所, 此稱為「世田谷全民能源」行動。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推出優厚的「躉售電價1」制度,才促成2013年這個由世田谷社區居民共同出資管理的小型市民發電所,目前已由第一號發電所─教堂,增加到了第四號發電所。

神奈川縣三澤安養中心及東京江戶川區的「暖呼呼館」團體家屋2,其屋頂則分別裝置了由生活俱樂部生協及另一生協出資的太陽能光電板,將生產電力併入東京電力公司的電網,再由生活俱樂部能源公司收購,供應(賣電)給生活俱樂部生協相關事業配送中心、生產者及福祉設施。

日本許多生協都利用躉售電價二十年保證收購制度,快速建立太陽能發電所,並同時投資綠電公司,準備供應於各自的事業用電及社員家庭。例如生活俱樂部生協在24處配送中心、2處大型物流倉、4處會館、2處店鋪的屋頂已裝置成發電所,並在2處偏遠閒置農地投資了大型光電所,朝能源開發與自給自足的目標前進。

2001年,北海道生活俱樂部生協社員結合當地居民共同募資,建造一座風力發電機「濱風小子」;隔年,首都圈生活俱樂部生協社員則集資在秋田縣偏遠海邊設立「夢風」風力發電機。就像市民投資農場生產自己所需糧食一樣, 透過持續的城鄉交流,夢風成為都會區社員認識且喜愛的自有品牌,目前日本已有16座公民集資建造的風力發電機。

M-201603-150-p2401-350

▲生活俱樂部生協位於秋田縣首都圈的社員投資建立風力發電機「夢風」。(照片來源/生活俱樂部生協網站)

翻轉能源行動年

在東京江戶川區拜訪氣候暖化行動團體「足溫NET3」時,理事奈良女士提到,核電被政府及東京電力公司宣傳為每度發電成本低廉的印象,是因為完全不計算核廢料處理、安全防護措施、事故後續處理等費用,這些都是其他發電方式不會產生的。生活俱樂部生協透過中長期計畫的政策、目標設定、策略規劃,建構城鄉交流,並逐步落實糧食、能源、照顧的自給生活圈。

2015年12月《巴黎協議》公布後,2016年將是全民一起踏出翻轉臺灣能源的行動年,請開始關注並加入能源正義與改變空氣污染的綠能行動吧!

生活俱樂部生協「能源7 原則」

1.節能(省能)為第一優先。

2.朝向建立零核社會及減碳社會。

3.建立對自然環境及社區做出貢獻的發電事業。

4.使電力價格與輸配電結構透明化。

5.深化並聯合長期提攜的產地與生產者,提昇能源自給率。

6.身為倫理消費者,選用再生能源及參與綠電的共同購買。

7.從生產到廢棄的過程負完全責任。

備註:

1為了推廣再生能源,許多國家都以「二十年固定價格保證收購」的補貼機制促進民間投資再生能源, 這種獎勵機制稱為Feed-In Tariffs(FITs), 包括太陽能、風能(陸上、離岸)、生質能、地熱等等,其收購價格皆不同。

2團體家屋(Group House),是高齡者的共同住宅,提供沒有血緣的健康長者與年輕人共同居住,共享廚房、起居室。

3「從立足所在思考地球暖化市民聯盟」之簡稱。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