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子老師的兒童食育之路 從家庭記憶到食育推廣
2025-04-28・給孩子們的五感食物印記
文字╱李玫翎 攝影/王永村
從小,我便喜歡跟著媽媽上菜市場,聆聽奶奶講述大陸菜的故事,過年時則在外婆家一起炊粿、包粽子。這些與食物相關的記憶深植於我的成長過程中,加上我天生愛吃,似乎血液裡就流淌著對食物的熱愛。然而,真正開始推動兒童食育,則是經歷了三次深刻的衝擊後才萌生的念頭。第一次衝擊來自大學時期。我到外地讀書後發現室友們幾乎不會料理。這讓我驚覺,原來從小有擅長烹飪的長輩願意帶著我一起做菜,讓我擁有自煮能力是多麼的幸運。第二次衝擊是我旅日時發現日本社會對「食育」有完整的概念,甚至立法推動,這讓我驚訝地意識到:「原來食物不只是要吃飽,還需要教學!」而且食育不止個人,還跟糧食自給率、環境永續息息相關!
第三次衝擊則是在成為媽媽後,偶然帶著孩子參加一場甜甜圈製作課,卻驚訝地發現現場準備了大量人工色素與添加物,其他參加者似乎並不理解自己吃下的到底是什麼。我當時內心震撼,日本早在2005年就通過《食育基本法》,而當時已是2015年,台灣卻普遍缺乏兒童食育的概念。我深感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便開始研究日本的食育模式,並在台灣台中成立「小廚師樂作坊」,希望以微薄之力推動兒童食育。

從嘗試到凝聚專業力量 回歸初心深耕食育
剛開始,我僅與幾位媽媽朋友在家裡帶孩子做簡單的鬆餅與餅乾。但很快地,我將「親子共讀」與「親子共廚」的概念結合,於2016年開創一系列外語繪本料理課程。例如,每月開設一堂日文繪本料理課(如七夕流水素麵)與一堂英文繪本烘焙課(如環遊世界蘋果派)。這樣的課程持續了兩年,我開始意識到,孩子們不僅需要學習烹飪,還需要親身體驗食材的來源。於是,2018年起,我帶領孩子們深入農田,透過「下田趣」活動,讓他們從產地認識食物,理解環境與飲食的關聯。在推動食育的過程中,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在2020年共同創立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協會初期雛形簡單,但隨著專業人士的加入,食育推廣變得更加多元。我們除了每月舉辦「好食會」討論主題食材,還與優質小農合作,辦理產地旅遊。2022年台灣通過《食農教育法》,我們進一步與各界合作,每年培育師資,如今全台已有近50位食育講師,並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兒童食育協會在短短五年間,與上百個不同領域的單位合作,推出各種優良的食農教育成果。這些努力的累積,使協會在今年入選「食農教育國家貢獻獎」全台20強,我們將持續發揮力量,奠定台灣食育領域的影響力,而卸下協會理事長職務後,我決定回歸初心,專注於帶領兒童體驗食育的樂趣。許多孩子因恐懼陌生食物而挑食,然而,透過五感接觸與親手料理,他們能夠克服這些障礙。因此,我重新經營「小廚師樂作坊」,希望與台中地區的講師們共同推廣食育,讓親子之間能夠透過料理建立更深的連結。

為孩子創造與食物的美好記憶
食農教育範圍廣泛,涵蓋營養、環境、文化、永續等面向。設計課程時,我們堅持「吃當季、用在地」的原則,並與農夫老師合作,推出極具特色的親子料理課程。像是我們一月的主題活動,就是順應俗語「一月蔥二月韭」,推出用水餃皮製作蔥油餅的活動。課堂上故意提供了各種容易混淆的辛香料,但是我們透過視覺比較蔥、青蒜、韭菜和芹菜的外觀,甚至實際嗅聞來學會分辨它們的不同。同時我們也藉由繪本來學習,具有濃烈氣味的青蔥可以做為忌避作物,來協助病蟲害管理。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於2020年成立,會員遍布全台,核心理念包含食育深化扎根(師資培訓班、工作坊等)、群眾溝通推廣(好食會、教具開發等)、異業共好合作(全台合作100+以上單位)。會員們透過各種多元推廣模式,共同促進台灣飲食教育的發展。
⩥兒童食育協會官網
小廚師樂作坊
小廚師樂作坊由專業食育講師團隊組成,不定期舉辦各種適齡的親子料理課與體驗活動。並與企業合作,讓更多家庭與孩子親身體驗健康飲食的樂趣與重要性。
⩥小廚師樂作坊 臉書粉絲專頁
(首圖圖說:參與玫子老師小廚師樂作坊「青蔥課程」的親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