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爸爸與孩子的美食品味地圖

2025-08-26・親子食育

文字、攝影/于有慧 圖片來源/洪逸文(師大附中地球科學老師)

談到飲食啟蒙,多數人聯想到的是母親的手藝。然而,常在空中與聽眾分享美食足跡的師大附中地球科學老師洪逸文,則是以一個父親的角色,與孩子探尋美味、共築生活記憶。
 

用科學家的眼睛 尋找美食靈魂

推動探究式教學,主張跨領域整合,學生眼中的哲學家洪逸文,知科學、通人文,興趣廣泛,也愛音樂、文學、攝影、設計,更是許多人推崇的美食達人。每趟出差或旅行,總不忘探訪在地美味,從米粉湯、紅糟肉、炒鱔魚到牛肉麵……洪逸文用敏銳的味覺雷達,發掘許多不起眼,卻蘊藏真實感動的庶民美食。不跟風追「星」,洪逸文認為「擺拍的食物,看來美麗豐富,享用的食物,嚐來美味滿足;前者常是徒然地空虛,後者往往帶來真正地感動」,他常用「招牌旁有一圈光」來形容那些隱於市的美食店家。
 
屏東小吃爆炒腰花、豬肝、豬心,一致脆度展現廚藝。
洪老師的美食紀錄常圖文並茂出現在個人臉書,成為許多朋友的私房指南。他常掛在嘴邊:「要有開放的心胸去發現美食;更要有熱情,才能在食物裡看到光。」他用近拍食物,逼人垂涎,幽默的文字總讓人會心一笑。這位「愛吃鬼」吃得講究,也樂於分享,曾在徐仲、韓良憶的節目談紅糟肉、聊二林家鄉味,也經常在台北電台「台北好食在」節目分享美食,去年介紹了台灣十二個菜市場,今年則是聊過黑白切、便當、陽春麵、挫冰、麵包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類食物。
 
紅糟肉灑上碎檸檬皮,畫龍點睛,突顯廚師的用心。
白蘆筍湯是特別的二林家鄉味。

與父同行 舌尖上的親情記憶

洪逸文晚婚,有一對即將升國中的雙胞胎兒女。從小耳濡目染,孩子不僅愛吃、會吃,也懂吃,吃到不對盤的,絕不勉強遷就。曾經在新竹南寮漁港附近吃到喜歡的路邊小攤,一家人可以一口氣在燒烤攤消費破千元。而當孩子說食物「好吃」,洪老師還會追問:「哪裡好吃?」希望孩子建立自己的品味標準,也學會準確地表達感受。

孩子的品味不只來自遺傳,也與閱讀有關,洪老師架上許多食記,像王宣一、乃至日本作家野島剛,孩子讀來津津有味。探尋美食也是他們的生活日常,在家看電視,一邊品嚐義大利生火腿、西班牙臘腸、Brie起司配台灣芒果乾,幫助孩子體會食物混搭的風味變化。洪逸文也常帶孩子旅行,探索世界、豐富美食記憶,他們曾到成都、都江堰,刻意避開觀光區,在偏僻巷弄小店吃到令人難忘的酸菜魚;也曾走訪香港、日本、泰國,泰國菜的酸、甜、辣調味更讓小孩難忘;在島內旅行時,到了台南,孩子會說:「沒吃到阿婆牛肉湯,不算來過台南。」喝一碗阿婆牛肉湯,成為一種儀式。而有次吃到另一家,孩子意興闌珊,直到重回熟悉的店, 孩子才說:「對嘛,這味道才對!」

食物,連結著回憶與情感。洪老師帶孩子回故鄉二林吃油葱粿,孩子口中「白白軟軟的」食物,洪逸文說:「是我幼時跟外公到市場吃的味道。」油葱粿串起洪逸文、祖父、孩子四代人共同的家鄉記憶。
 
二林菜市場的油葱粿,特殊的口感、洪逸文對阿公的懷念,也成為孩子對家鄉的食物記憶。

教學中的「食」力魔法

洪老師的父母都不算美食愛好者,他笑說:「父母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養出這麼愛吃的我。」長年的飲食經驗,養出識味的嘴。他能一口嚐出基隆某家餛飩內餡是否「有打過」,才會有如此鮮脆口感,同時也讓店老闆露出碰到了識貨人的笑容,這就是內行人才懂的講究。

對食物的鑽研,也被洪老師帶進教學現場。2024年起,他與「台灣美食推廣協會」合作,舉辦「醬油工作坊」,帶領不同科目的老師到產地看大豆,親手釀醬油。讓老師們盲測,體驗溫度、料理方式對味道的影響。這種跨域結合,讓人耳目一新。
 
「醬油工作坊」邀請不同科目教師一同學習並實作,將生活融入整合式教學。
他也愛用食物作比喻,把「跨領域統整式教學」形容為「佛跳牆」:湯頭是彼此融合後的新風味,品嚐各種食材,卻仍保留各自風味,相當有別於一般喜宴頭菜的拼盤。在談到教育改革歷程,他則說:「就像炒腰果,需要慢慢地加熱,耐心地等待,當遲滯黏重的手感,轉成清爽明快的翻炒節奏,就可嚐到甜美的果實了。」

對洪逸文而言,吃,讓人溫暖,也讓記憶有味道。透過飲食,不僅幫助下一代認識了食物,也跟土地產生密切連結。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