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守護的堅韌力量 合作社本土農糧新挑戰

2025-10-13・社內大小事

文字/于有慧 攝影/王永村 圖片來源/ Freepik、企畫部

10月16日是聯合國世界糧食日,糧食的生產與消費從來不只是農業問題,更牽動國際貿易、國家安全與氣候挑戰。當全球政經局勢與氣候變遷加劇了糧食供應風險時,高度依賴進口的台灣,又該如何確保餐桌上糧食的穩定?本期專題特別邀請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分享,合作社多年來推動本土農糧的努力與反思。
 
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攝影/王永村)

國際壓力下的糧食隱憂

根據農業部統計,台灣2023年糧食自給率僅有30.3%。小麥幾乎全仰賴進口, 飼料玉米進口率93.5%,大豆進口率也超過95.5%。這意味著我們日常生活從吐司、牛奶、肉品到豆漿,背後都與國際供應鏈有連動關係。

今(2025)年四月,美國對全球各國祭出「對等關稅」政策,九月中傳來台灣採購團承諾,未來四年將自美國購入超過 100億美元的黃豆、飼料玉米、小麥與牛肉,這些過去台灣已高度依賴進口的食物,未來進口量比起過往還要再增加 25%。美國農產品將更大規模進入台灣市場,本土農業恐怕將會面臨更嚴峻的價格競爭壓力。

「我們不能只把問題交給農民,而是要讓更多人理解共同購買支持本土農糧的意義。」桂枝主席直言,對等關稅的影響,表面上看是進出口價格調整,實際上牽動整體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不是單純的產業,它是糧食安全的根基。」當消費市場被便宜進口品占據,本土農糧失去競爭力,得不到消費者支持,農民將被迫縮小耕作或退出產業;全球供應鏈若因戰爭、氣候災害或貿易壁壘受阻,依賴進口的台灣更將首當其衝,受到威脅。

對台灣而言,農業弱化的代價不只糧食短缺,更可能衝擊糧食安全、造成飲食文化斷層、削弱社會韌性。
 

強化本土農業技術 協助農友並肩作戰

如何減少進口依賴?答案從來不是只在糧食生產端,更涉及農業技術改良、消費者選擇與政策的支持。合作社多年來努力在供應端支持本土糧食,例如積極與農友合作推廣台灣小麥、大豆、紅藜、紅薏仁、紅豆、綠豆⋯⋯等雜糧,也與學術單位合作,協助農友改善技術,轉種或輪種更能因應氣候變遷的品種。
 
支持並推廣本土小麥的喜願全麥粉。


不只鼓勵種植,合作社也為這些本土農糧找出路,致力研發加工食品。像是開發本土小麥烘培食物,因本土小麥筋性不足,合作社與加工者必須不斷嘗試,從比例調整到加工技術,才終於開發出社員喜歡的麵條與烘焙產品。「支持不只是種的支持,也包括吃完的支持。」合作社努力協助生產者,讓台灣小麥也能進入社員的日常飲食。

除了雜糧,合作社也嘗試在飼料上尋求突破。例如研發非基改飼料,也正與農友討論如何把榨油渣、豆渣等農業副產物轉化為飼料,減少畜牧業對進口飼料的依賴。這些過程充滿挑戰,需要有穩定、堅定的共購力,才能讓農友勇敢嘗試與挑戰。
 
2014年合作社生產者「江森」負責人江振德,參與合作社非基改飼料製作計畫,於雞舍測試非基改飼料。
 

推動食農教育與本土物產、飲食文化連結

合作社清楚知道,供應端的努力若沒有消費端的理解,再好的作物也難以持續。合作社與一般通路最大的不同,在於食農教育上的投入。例如今年竹社解說員培力舉辦「吃米」課程,讓社員輪流體驗不同品系的米。透過課程對產品有全盤認識,在課程結束後,不少學員更是立刻下單,把學習成果轉化成利用支持。

支持本土農糧,也是為守護食物背後代表的文化。桂枝主席提到,過去市場上常見的鹽蠶豆,如今幾乎消失,這不僅是農產結構改變,更是文化記憶的流失。保留食物的文化,支持食物多樣化攝取,這就是為什麼合作社架上的稻米產品多達十五個種類,小米也有來自不同產地的不同品系。透過吃,理解不同食材的特性、口感、用途,以及傳統文化的記憶與傳承。又例如每年梅子季,社員會參與手作加工,把農友的梅子做成果乾或蜜餞。這不僅增加了利用率,也讓社員更能體會食物的季節性。

「食物若沒有進入餐桌,文化就不會被傳承。」而對孩子們,合作社「我是生活者」的小小站長、小小廚神體驗活動,融入食育精神,頗受歡迎;在校園推動綠繪本,並與友善組織,像科教館、社大及各校園,推動食農教育課程。孩子們親手觸摸台灣大豆、薏仁、蕎麥、小米、藜麥,學習作物如何在土地上生長,理解不同飲食文化的意涵。
 
孩子的食育不能少!合作社今(2025)年小小站長活動中,講師和小朋友們介紹合作社產品成分。(攝影/王永村)
 
新竹分社過去的綠繪本推廣,活動中「穀物分類」遊戲,讓學員親自觸摸,比較紅薏仁、蕎麥、藜麥、小米、小麥和糙米的差異。
桂枝主席提醒,如果下一代從小只熟悉進口麵粉製成的食物,卻對在地小麥、米食,甚至傳統雜糧的味道缺乏經驗,那麼我們可能不只是失去作物,更是失去一整段與土地緊密連結的文化。透過共購力支持,合作社希望讓這些作物與味道繼續留在日常。
 

緊握消費選擇權 站在糧食守護最前線

在自由貿易的壓力下,消費者的知情權顯得格外重要。合作社多年來倡議「產地標示」與支持「非基改」食物,讓消費者能做出清楚選擇。桂枝主席指出,若未來因國際談判要求,台灣不能標示「來自美國」,那麼合作社會反向推動「台灣產地標示」。這不只是資訊透明,更是守住食物文化的底線。

「消費者每一次的購買,都是在為土地投票。」若大量食物都掌握在跨國企業手裡,食物主權就會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消費者與農友的連結將被切斷。合作社的存在,是為了守住這條關鍵的連帶。透過合作社共同購買,社員能看見價格背後的結構:食物由誰生產、如何生產、為何定價。消費者理解這些資訊後,購買行為將不再只是比價,而是對農業與文化的共同支持與承諾。
 

氣候變遷下 堅守農友與糧食的未來

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近年來,農友越來越常面臨颱風、乾旱與海水倒灌的挑戰。合作社與學術單位合作,提升農友的栽培技術,同時支持作物結構調整。例如,宜蘭農友陳晉恭因氣候因素改種瑩雪香米,合作社便協助推廣,讓社員理解並接受這樣的轉型。這不僅提供消費者多樣化的選擇,也讓農友的嘗試有市場支撐。
 
合作社宜蘭農友陳晉恭,因氣候因素改種瑩雪香米,合作社也會協助推廣說明,讓社員理解這樣的轉型。
「守住本土種植能力才是關鍵。」合作社最大的特色在於和農友及生產者維持「穩定的交易關係」。當極端氣候造成農損時,合作社不只透過緊急救難金的發放支持農友,今年更發動社員寫卡片,寄給受災農友。對農友而言,這份支持不只是經濟上,更是情感上的力量。

合作社與農友建立的「在地網絡」,雖然規模不大,但在危機時能展現出韌性。桂枝主席強調,依賴進口不是長久之計,因為當全球也遭遇糧食危機時,沒有人會願意出口。與農友站在同一陣線,共同面對外來威脅,才是確保糧食的最佳保障。
 

從世界糧食日 看見台灣的選擇

世界糧食日提醒我們,糧食安全需要全民參與。對台灣而言,守護農業,就是守護文化與未來。根據統計,台灣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約花費一萬元左右購買食材,若其中有一成能用來支持本土糧食,就足以讓許多農友延續耕作、繼續嘗試永續方法。

桂枝主席說:「不要只讓食物成為價格的比較,而是要用消費力撐起農業力、文化力;合作社的共購,是一種行動的力量。」食物不只是為了溫飽,它連結著土地、氣候、文化與社會。合作社多年努力,把社員的餐桌和農友的田地連繫起來,讓糧食安全不再只是抽象的政策口號,而是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行動。在對等關稅的壓力下,這份堅持顯得更加珍貴。


(首圖圖說:守護本土農糧,發動台灣真「食」力。(圖片來源/Freepik))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