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蓮出庄登台 食物唱出時代滋味

2021-04-23・春遊享受一籃子綠色野餐

文/莊佩珊 圖片提供/山下民謠

老歌《燒肉粽》大家耳熟能詳,歌詞唱出底層人民討生活的心聲而廣為流傳。2020年底發行的音樂專輯《野蓮出庄》也以食物為主角,記錄下21 世紀台灣的移工故事、本土雜糧黃豆復育的努力,以及常民小食帶來的慰藉。既有時代歷史的縱深、亦富含人生百味的寬廣。《野蓮出庄》由三金歌手(金馬、金曲、金音獎)林生祥及其樂隊,與歌詞創作人鍾永豐製作,林、鍾二人均為出生於高雄美濃的客家子弟,整張專輯以客語發聲,由食物切入,講述關於時代與人生的故事。

《野蓮出庄》演唱會。(攝影/黃宏錡)

歌曲中唱出社會反省

與鍾永豐約在台北一個高架橋旁小咖啡館訪談,在嘈雜的車聲人聲中,鍾永豐的思緒回到美濃那安靜的鄉間老屋,關於食物的情感被釋放出來。但他強調,「這不是一張懷舊的專輯,因為所有的故事都還在進行中。」他要講的是食物跟各種人的關係,閱聽者在音樂的帶領下,共同迴響台灣的食物文化與社會脈絡。而這與主婦聯盟合作社透過食物認識生產者,反思農業現況,愛惜土地的情感,頗有共鳴之處。

《野蓮出庄》演唱會。(攝影/黃宏錡)

專輯名稱《野蓮出庄》,源於一則真實故事,講述食物與鉅觀的社會脈絡之連結,發生在美濃的移工故事彷彿台灣農村發展現況的一個縮影。

1960、70年代的美濃以菸草為主要產業,燻煙草的菸樓林立,是美濃一道特別美麗的風景,更讓農村經濟蓬勃發展。但2001 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產業遭受衝擊,居民求出路開始嘗試農業轉型,種植水蓮是其中之一。除了全球化,台灣農村還普遍受到工業化、現代化的影響,空污、農地重劃、農藥除草劑盛行,百年鄉村文化面臨斷層,連帶豐富的生態也面臨枯竭。而農村人口流失、缺工嚴重,農事需靠移工更是常見。

〈野蓮出庄〉一歌中,有移工在田裡的勞動、有美濃農業轉型後的主力農產品野蓮,還有常見的移工非法打工被抓到遣返的故事。農業的、勞動的、警政的場景,台灣農村在21世紀的樣貌全部濃縮在短短290字的歌謠中,而其出發點則是創作者對身邊人物的關懷,鍾永豐強調:「當生產、家庭照護都靠這麼多外
籍朋友時,不可能不關心他們。」

從食物看到生命情感

專輯中〈大封〉一歌,主人翁小男孩年節時在屋後守著大鍋,裡面放著土雞、豬肉、冬瓜、高麗菜,淋上醬油、米酒,即便年節玩興正濃,也要幫母親顧好爐火,不僅為了嘴饞的期待,還有家族對母親手藝的考評,這是鍾永豐的童年回憶。〈對面烏〉(破布子)中,歌曲講述客家女性常常與苦味食物有幽微的連結,吃下的苦味彷彿投射為女性生命的搓磨。小時候的鍾永豐不懂也不喜歡,長大「吃苦夠多」,突然領略到那「澀苦在舌根處轉甘甜」的深層滋味。⟨ 雞肉飯⟩ 中我們隨著鍾永豐離開家鄉到嘉義打拚,將視線從自家廚房移轉到市場上的庶民小食雞肉飯,配一盤小菜,就是廉價豐盛的一餐,撫慰著烈日下的芸芸眾生,在市場併桌共食,共同找到一口喘息。

食物傳遞的故事如此豐富,更讓人珍惜飯桌上的菜餚, 每一口都對我們述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文化與記憶。

《野蓮出庄》專輯版畫。(版畫創作/林純用)

歌謠譜出在地關懐

農村的轉變對鍾永豐來說是真切而具體的,他還記得美濃在他小時候,「有自己的文化和社會系統,有自己看待跟維持生態系統的方式跟哲學。」他想起兒時在土堤田埂跳躍的青蛙,田埂在「現代化」的推進下,換成水泥地,許多動物的移動與棲息地都消失了。

他強調「農村不是只有生產的利益」,而恢復農村的多元性則有賴於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一起投入耕耘。他寫了〈豆腐牯〉,歌詞雖是賣豆腐攤的故事,但是歌曲的MV 走訪從產地到餐桌、眾多投入農業復甦的角色,包括了彰化鄉下種植本土黃豆的農家、合作社豆腐生產者「禾乃川」,以及社員經營、堅持用國產黃豆製作豆類小吃的「美軍豆乳坊」等。影片中老老少少,農村與都市交錯的場景,彷彿在訴說著台灣農業多樣的面貌,以及肯定其中為農業良善發展奮鬥的眾多人們。而走在這條路上,文學、藝術、學界都是挹注生機的力量。

《野蓮出庄》演唱會。(攝影/黃宏錡)
音樂創作搭檔林生祥(站立)與鍾永豐(坐姿) 合照。(攝影/劉振祥)

合作社以產品連結社員與產地,《野蓮出庄》以歌謠帶人們與食物故事相遇,共同的心願是看見食物的意義,與背後珍惜土地的心意。

《野蓮出庄》

  • 作詞:鍾永豐
  • 作曲:林生祥
  • 演唱:生祥樂隊
  • 製作:山下民謠公司
  • 封面設計:羅文岑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