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呼冊店:翻轉生活的想像

2017-03-01・生活提案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郁玲 插畫/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Hui

▲這棟木造老房子是島呼冊店所在地。翻轉嘉義工作隊進駐後,積了數十年的灰塵被輕輕抹掉,淡綠色的溫暖外衣露出,古老的木梁柱也出現了,牆面重新上色,老屋再展清麗容顏。

走出嘉義火車站後站朝右走十分鐘,時間似乎漸漸緩下來,停在古樸的北嶽廟前、停在古意的魯熟肉攤前、停在凝住的木造老房子前⋯⋯。這天日頭大好,霧霾稍散,島呼冊店的吳敏華正拉開鐵門,布置門口的免費商店,暖呼呼的冬陽灑進屋內的大木桌,阿里山來的阿薩姆紅茶香氣漫溢。

想要的生活

島呼冊店的起點要回到二○一四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是翻轉嘉義工作隊成員對自己的提問,也是對嘉義市住民的提問。自此,成員走上街頭與住民談生活、聊政治,收集想法與想像。二○一五年進入社區、開辦《橋下騷動》社區報,每月以性別、農業等不同議題舉辦講座、讀書會,與在地年輕人討論。某次社區踏查中,遇見了這棟逾六十歲的木造老房子,此後成了工作隊的基地,與年輕人互動的據點。

基地位在後驛社區北興街上,北港車頭是社區舊名,這條老街曾是連接嘉義火車站後站到前站的重要通道,更曾是臺灣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及糖業鐵路三鐵匯流的樞紐,直到一九八二年北興陸橋開通,糖業鐵路停駛,北港車頭的車水馬龍不再,繁華也留在昨日。隨著工作隊年輕人常來常往,尋常卻老邁的街上,透出清新的氣息。

201703島呼冊店 (6)

二○一五年二月承租店面,歷經近半年的摸索、討論和協調,決定長期營運。七月時島呼冊店正式開張,定位為賣豆腐的書店,由嘉義社員吳敏華和伴侶林詩涵共同經營,也是兩人的共同事業。工作隊十個成員中穩定參與運作約七、八人,包含她們倆,空間租金由工作隊及島呼冊店各付一半,吳敏華負責豆腐坊、林詩涵負責書店,工作隊負責規劃講座、在地行動。

島呼冊店盈虧自負,是她們倆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有了店面,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命題,從裝潢費用、進書成本、設備成本,每一筆開銷都必須斤斤計較。」林詩涵坦言,擁有共同理念和目標比較容易,但怎麼持續做下去比較困難,其中牽涉如何管理、權責歸屬、盈餘分配等等,都需要磨合。一開始成員熱烈討論賣什麼?提供什麼餐點?用什麼餐具?賣啤酒嗎?越是進入細節,越發現執行的困難。在第一線工作、承擔虧損壓力時,更能衡量自己要投注多少心力、成本。

201703島呼冊店 (7)

▲島呼冊店是林詩涵(左)和吳敏華(右)的共同事業,她們嘗試用接近社會脈動的精選主題書、友善耕作的黃豆,實踐理想生活。

心的相遇

曾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面板廠工作的吳敏華,過著上班、回家兩點一線的生活,二○一一年工作遇到瓶頸,偶然參加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的培力課程,關心霄裡溪污染議題,猶如踏進另一個世界,也讓生活拉扯出一條無形的分界線。從小到大,她名列前茅,高分考入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以為進入厲害科系、學到先進技術、做有意義的事,孰不知竟是另一種貢獻─高科技對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漸漸地,開始關心農業、環境、食物,參與竹蜻蜓綠市集,與夥伴創立蔬活窯,以窯烤披薩連結小農食材與消費者。這之間慢慢改食蔬食,豆製品成了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一步步踏進黃豆的世界。

201703島呼冊店 (2)

▲淡藍色牆面前的木櫃擺放著友善環境的日用品,以及與社會議題緊密關聯的新書、唱片。採訪那天,正逢熟客、也是嘉義站社員王怡權(右)來採買自家和鄰居的豆腐、豆漿。

二○一二年九月後,吳敏華拜訪各地的豆腐坊,學習製作豆腐、豆漿,參加合樸農學市集的豆腐班,在豆之味豆腐坊實習,到穿龍豆腐坊學習。她認為,每個社區都應該有一座豆腐坊,使用臺灣友善耕作的黃豆,新鮮供應在地住民,減少不必要的運輸、不使用一次性容器,是她的堅持。仿照穀東俱樂部概念,依島呼冊店的製作規模,希望每週供應三十組常客豆腐、豆漿,目前已有十組。

為了維持營運,持續辦活動,用各類選書呈現特色,她們花了一整年摸索,終於以「用豆腐親近土地,用閱讀貼近邊緣」為島呼冊店定調。「邊緣」是什麼?林詩涵曾在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擔任社工,長時間與新住民接觸,他們在臺灣社會幾乎沒有發言權,如何將這群社會邊緣人的生活樣貌呈現給更多人看見,是她想做的事。「我的原生家庭很中產,從小成績不錯,長大後工作穩定、不愁吃穿,從我的眼光放射出去,生活中不會接觸到、過去沒留心過的都是『邊緣』。」她期待,走進書店的人能因此有機會透過書、活動關心過去從未注意過的事物。

島呼冊店的書可借可買,不分新舊;以原價把書帶走,看完還書再退還原價,沒還就當作買走。島呼冊店是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社員,合作社給予書店很多支持,林詩涵談到,例如基於成本考量,小型獨立書店可少量進書,不然肯定無法順暢運作。目前最穩定的收入來自豆腐坊,但也只夠支持一個人的人事成本,「朋友的關係再密切,應該很難這樣依賴彼此維生地開店吧!」她看了吳敏華一眼笑說,「還好現在書店稍微打平,我會努力不當賠錢貨啦!」

201703島呼冊店 (4)

▲許多人喜歡圍繞這張大木桌邊開會、聚會,也是小朋友寫功課的地方。

臺中來的林詩涵和臺南來的吳敏華怎麼認識?宜蘭小農、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成員吳紹文是媒人!林詩涵曾和吳紹文在美濃共事,同住夥房。而土拉客以新竹為基地的那段時間,吳紹文認識了選擇住在璞玉計畫區內三合院的吳敏華。吳紹文牽線後,兩人於二○一四年落腳嘉義,共同生活。話題轉到日常採買,主婦聯盟合作社目前僅供社員利用,偶而家人來幫忙提貨,須出示證件證明身分,家人關係的認定對於同志伴侶,仍極遙遠。林詩涵嘆了口氣,「法律上,我們是沒有關係的兩個人,實際上,我們是彼此的家人。」

早先店門拉開不久,熟客夫婦拿了保冷袋站在吧檯前等豆腐、豆漿,看著兩人熟練分裝的身影,《勞斯•萊斯》的「能成為密友,大概總帶著愛」這句歌詞浮現腦中,這首歌迴盪在二○一六年十二月十日的凱達格蘭大道上,香港歌手何韻詩淋著雨獻給支持婚姻平權者。採訪結束,走到島呼冊店對面的魯熟肉攤,吃著吳敏華推薦的紅蟳粿、牛蒡甜不辣配一碗菜頭、油豆腐灑上芹菜的熱湯,抬頭正好看見最新一期《橋下騷動》貼在牆上,一口在地小吃配著一個接著一個正在發生的社區故事,燙口也暖心。

201703島呼冊店 (3)

▲吳敏華特別準備黑豆、黃豆豆腐,供採訪拍照。除了黑豆漿、黃豆漿、黑豆茶、味噌湯外,她們也嘗試研發豆漿布丁、豆纖糕、豆腐布朗尼等風味的豆類點心。

課輔班,深入社區的捷徑
201703島呼冊店 (5)

▲寫完功課後,社區課輔課常有不同活動,最近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是小蔡老師帶領的陶笛課。(攝影/艾莉絲)

北嶽廟神明聖誕傳來歌仔戲彩排聲,劇碼是《雙猴戰蜘蛛精》。吳敏華說,「等下小朋友來,這裡也會像群魔大亂鬥那樣鬧哄哄。」採訪這天,正好是工作隊每週二義務服務的社區課輔班。

下午五點半不到,穿著運動服、拖著書包提著便當袋的小男生熟門熟路地走進來,由於工作隊成員、課輔班老師艾莉絲下班趕來已將近六點半,先由林詩涵、吳敏華負責鎮住全場、盯著寫完功課。2015 年9 月開辦課輔班至今,學生數從四位增加到八位,從小二到國三,一開始透過後驛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莊文益幫忙邀約社區小朋友,後來則是小朋友拉了玩伴一起來。

後驛社區雖在市區,卻相對缺乏資源,課輔班發起人、也是特教老師艾莉絲觀察到,社區家長多從事勞力密集工作,社會經濟地位不高,沒有餘錢讓孩子上才藝課、課輔班,放學後常在社區裡晃來晃去,讓她興起了體制外課程的念頭。課程內容豐富有趣,開過攝影課、社區導覽課、共煮共食、科學玩具製作,最近由小蔡老師教奏陶笛、沙鈴。

原本入夜後就寂靜漆黑的巷子,每到週二,島呼冊店裡總有歡聲笑語隨著亮晃晃的燈光傳出,街上也多了生氣。課輔班也成為與社區直接接觸的敲門磚,促進了外來年輕人和社區長輩的彼此熟悉和信賴。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