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如何看待飼主,牠認得你嗎?

2021-03-23・蛋與牠們的產地

文‧攝影/李盈瑩

(封面照片介紹:根據宜蘭農村的耆老敘述,早期農家習慣採開放式養雞,且為了避免混淆還會於雞腳上做記號。)

動物認得照顧牠們的人嗎?李盈瑩在自家空地養雞,透過第一手觀察看到雞的生活與情感,娓娓道來關於雞的冷知識與趣味情事。

人的情感是否可以到達雞的心裡?

動物知道我們是照顧牠們的人,牠們分辨得出來。

一回與家人在淡水散步,遠望一隻佇立於河灘上的夜鷺背影,讓我思念起在宜蘭的雞群,於是脫口而出「小雞」,此時牽著手的六歲外甥女抬頭看向我:「小阿姨,妳的腦袋是不是都在裝雞?」

是啊,阿姨的腦袋都在裝雞,可是我也深切明白,這似乎只是自己單方面的情感投注,究竟「雞對飼主的意識如何?牠們認得我嗎?在小小的雞心裡,我對牠們來說是什麼?」多數時候我傾向採取保守態度,理性克制人類本位的投射,我覺得牠們充其量只能隱約意識到——「我是那個照顧牠們的人」,那個一出現就會抖出許多好吃食物的大型生物吧。

約4週齡的小雞。

第一眼的依戀「銘印效應」

倘若人類想刻意拉近與動物之間的距離,「銘印效應」(imprinting)是一種方式,無論鳥類或哺乳類,若在個體生命早期和其單獨相處,牠就會把人類視為親人。這段關鍵時期稍縱即逝,只會發生於動物眼睛張開、已能感覺與記憶,但還未產生恐懼的時候。

《動物的內心生活》作者彼得渥雷本曾做了這個實驗——他用人工孵蛋的方式,謹慎維持溫濕度,在小雞即將破殼的前幾日,開始對這顆蛋自言自語,讓幼雛熟悉他的聲音,終於第21天小雞破殼而出,閃亮烏黑的大眼睛與彼得對望,彼得走到哪牠就跟到哪,只要他不在小雞視線裡,就立刻發出不安鳴叫。

那如果飼主無法成為小雞第一眼看見的人,能否在後天培養類似的關係?一般情況,我所飼養的雞並不會緊跟著我,當我將幾隻母雞抱到樹林覓食,牠們會成群一起探索環境。有一回我們單獨帶母雞「小麻花」到樹林裡,一小時過去,欲離開時我做了一個「假裝忘記牠」的實驗,我們緩慢踩著石頭堆成的小坡,再跨上圍牆準備安靜離去,只見小麻花原本埋首扒土,突然抬頭驚覺「人怎麼都不見了!」趕緊跳上石坡,再咚咚咚跳到圍牆上,彷彿喊著:「別忘了還有我!」

運用靈活的雞爪扒土找蟲。

這令我感到幾分激勵,我覺得牠好像能意識到「牠與我們是一起來到這裡的」、「牠跟我們是一夥的」這類稀微的意識。還有一回,在母雞完全放養森林卻一一消失後的半個月,我在朋友家雞舍突然望見失蹤母雞「夢露」的那一刻,當時夢露與另一隻我不認識的雞關在一座約五坪大的雞舍裡,當柵門一開,路人雞迅速往內部竄躲,夢露卻迎面向我走來,並讓我抱起。我一方面對於牠竟活著並被朋友意外撿拾收養感到激動不已,一方面也為夢露仍記得我喜極而泣。

雖然在直覺與情感上,都相信那是一次非常動容的相遇,可是如果有人要說:「會不會牠只是餓了以為有人要來餵食物?」我似乎也無法反駁這份可能性。直到2019年我參與了一場台灣土雞論壇,長年研究土雞的李淵百教授在會上分享了一段經歷——他的女兒曾養過一隻日本矮雞,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繼續飼養而將牠移送到朋友的大型養雞場。相隔數個月再去探望,那隻日本矮雞竟從上百隻雞之中,直衝衝跑到他與女兒身邊。

是的,日本矮雞記得他們,夢露也記得我。動物知道我們是照顧牠們的人,牠們分辨得出來。

本文摘自《養雞時代:21 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李盈瑩著,玉山社出版。

《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每人平均要吃超過30 公斤的雞肉。但是你知道多少關於雞的事呢?本書作者李盈瑩透過細膩的日常觀察,與雞的親密互動,並集結多位農友與專家的經驗累積,述說關於雞的點點滴滴。無論你想把雞當作寵物還是食物,本書都可以給你最好的經驗與解答。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