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購買:用消費如何改變世界?

2020-07-03・夏日水果派對

文‧ 圖表/白玉書

(本文內容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共同購買是一個由消費者集結發起的「消費者運動」,其分布世界各地,訴求廣泛,如:取得便宜的牛奶、降低糧食風險、窮人買得起的產品等等。

同樣有消費者集結過程,最容易與「共同購買」混淆字義的就是團購與群眾募資,然而共同購買與另外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在於發起源頭與時效的不同(如圖1);共同購買不僅只是取得某項產品,而是消費者以持續購買支持特定生產線,使之保持永續的供需循環。

 圖1: 團購、募資、共同購買之異同

方式 團購 募資 共同購買
訴求 便宜的價格 產品獨特性 消費者所需
購買標的 產品 產品新概念 生產線
時效 一次性 一次性 持續性
品項 單項/多項 單項/多項 多樣擴展
源頭 先有產品 先有產品 先有消費者

共同購買的組織型態

一個概念運作於不同組織,將展現不同特性。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推行的共同購買,主要可分三個時期的型態:

消費品質委員會:

凝聚時期,委員會組織志工運作。象徵台灣初代消費者運動,集結第一批消費者取得安全的米

綠主張公司:

共同購買開始較具規模,透過成立公司開發多元產品。運作方式與目前的「社群支持型農業」相近,消費者需以訂閱制方式固定採買產品,持續支持有理念的生產者。由於購買量是可掌握的,能夠專注在「理念產品」的開發。

消費合作社:

現行的組織型態。透過專業的產品團隊控管生產線,採零售的方式給予消費者(社員)較高的購買彈性,但營運風險也相對高。世界上較大型的共同購買幾乎是由合作社主導的原因在於,其制度設計能有系統地回應消費者需要的產品。

改變世界的原理與關鍵

共同購買訴求生產更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例如更安全、更高品質、甚至更便宜,因此需要有一定購買規模,才有機會在調整原料、生產線流程之外,還能維持合理價格,並讓生產者有合宜獲利。亦即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了共同購買的參與者有多少選擇、可以回應多高期望,還有能否繼續運作。此外,其核心在於「指定生產」產品(或服務),任何與產品有關的都在指定範圍內,如合作社的願景為創造永續的社會,因此會特別檢視製造原料、程序、 回收方式以及生產者收入,判斷一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亦即「外部效果」註1

有條件的管理外部效果,加上符合消費者所需的產品,讓消費者願意持續將購買力留存於共同購買中,且具有極高價值的產品也將吸引更多人投入;隨著規模放大,消費者開始有更多主導權,讓過去有所需求但生產門檻較高的產品,也進入指定生產清單中,滿足更多樣的需求。環環相扣之下,參與者及指定生產選擇更多,市面上不利永續的劣質產品將受到淘汰。

然而,想促成改變的範圍越大,越需要相對應的影響力,活絡共同購買模式的關鍵在於兩個環節:持續滿足需求,以及持續推廣、吸引更多人加入,兩者所對應的都是維持或增加「參與人數」;其中的根本,更是產品要能滿足所需,讓購買力維持滾動循環。一個好的共同購買,值得託付需求,參與者會遂漸增加(如圖2)。

共同購買團購。外部效果。消費合作社。指定生產。消費者運動。食安

隨著參與人數越來越多,需求判斷也產生了不同挑戰,例如很難再用「必需品」進行劃分,像是「易咀嚼的食物」對不同年齡層來說,需要與否有著極大差異,因此共同購買真正要滿足的是「多元族群的共同需求」。需求包含回應購物習慣、消費觀念等等;規模大小與需求調查的科學方法、結構性有正向關係,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的大型共同購買組織會有屬於自己的資料研究中心。

共同購買,帶動改變

一個組織成立,除了解決當前問題,通常還有更高的社會使命與多項目標,合作社也不例外。但是在創造永續的社會之前,要優先滿足何種需求? 重要性與執行又該如何依序達成?

從過往的資料,或是幾次快速壯大經驗,都指出曾有大量社員是因為食安事件而加入合作社。而最近5年內,台灣卻仍然有超過27件的食安事件爆發,這顯示合作社用消費改變世界的路途中,第一個被改變的將會是「有風險的食品產業」。

綜合全文所述,「確保安全、維護健康、進而造福環境與社會」是合作社當前在共同購買發展最合適的順序;其代表先「利己」後「利他」的穩健,也是大型共同購買維持與發展的必經路徑:讓社員擁有符合需要的選擇、進而逐步累積提高外在影響力。

參與共同購買是幸運的,因為它讓我們擁有「產品創新」的選擇,取得有別於市面的好產品,同時產品也作為價值的載體,用經濟行為創造良善影響。在合作社經營下共同購買正不斷完善,這是一個值得更多人認識、持續投入的系統,期待消費的力量能不斷滾動、正向循環,由在台灣參與共同購買的你我,一起帶動改變。

共同購買

白玉書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總經理特助。相信理性思辨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時常從分析中尋找組織運作優化的可能性。



1 因某個經濟活動而造成「降低」對外部的衝擊,亦或是「增加」外部效益, 在經濟學上稱為「外部效果」(External Effect)


延伸閱讀:
提起菜籃活動紀實—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永續承諾
 



文章留言

李尚謙
2020-07-07 08:36:16
我是北北分社社員,關於此篇內容有以下感想:
首先,以企業經營與品牌推廣的層面來看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缺乏的是幾乎難以從中看出合作經濟的實質意涵,也就是“選擇合作社”的積極動機為何?
例如:滿足消費者需求、提升產品品質與擴大參與規模等策略早亦是其他通路的宣傳主軸
綜合來看,從文章中看到的合作社所說與外面通路在做的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
加以現況分析,共同購買的根基是合作社,期待仍需呼應合作社的的組織原則,
整體論述才能更具備明確、聚焦的討論方向。
周幸蓉
2020-07-07 09:09:59
我不覺得共同購買是買生產線耶!
然後團購、募資難道都不是消費者需求嗎?當然有人會為便宜而買啦,但當理念加入時優先排序相對受影響不是嗎?這不是才是共同購買的特殊點嗎?
黃嘉瑩
2020-07-07 09:24:01
文章中沒說的是利什麼己?​​就參與生活材一年多來的感覺是,我們只看中價格,所以會出現大成雞在餐桌上,硝酸鹽與農藥的標準降低這樣的事情出現,然後不積極處理減塑議題。
​​
​​而文章指出「共同購買發展最合適的順序」其實違背合作社宗旨。

合作社宗旨:本社以置辦環保、自然、安全等物品供社員之需要為目的,並基於互助合作與終身學習之精神,以改善及提高社員的文化與經濟生活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