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社區連結核心力量——2025年社員代表大會紀實
2025-05-12・社內大小事
文字/于有慧(第九屆常務理事) 圖片提供/于有慧
「消費合作社必須和社員建立更親密關聯,不只是購買」,面對外在競爭,賴羅博士在《公元兩千年的合作社》一書中的提醒格外發人深省。主婦聯盟合作社第九屆社員代表常年大會,3月22日在北投會館舉行,包括大會前一日的社代研習,社代共聚,思索如何突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存在價值,誠如理事主席彭桂枝期勉:「希望每一間站所不只是賣東西的商店,更是人與人連結的社區Hub。」
面對發展隱憂,需要社員更多投入
2023年疫情結束,合作社經營內外挑戰加劇,合作社仍如期推進中長期計畫, 強化對外連結,也獲得榮譽奬項。2025年將以「成為社區連結的核心力量」為行動主軸。理事主席彭桂枝代表理事會報告2024年合作社現狀,反應社會老齡化與少子化趨勢,合作社社員平均年齡增長,新入社成長衰退。2024年2,563人新入社,較前年減少187人,有效社員數與每月到站人數雙雙下滑,社務及社員幹部參與能量亦連帶受影響。

合作社關鍵數字更新
社員人數:89,114 (含17個法人社員)
有效社員:39,543 (占所有社員數44%)
站所:55間(併站:北北分社中山國中站、新站:台中分社沙鹿站)
2024年是合作社選舉年,第九屆社代選舉有六選區參選不足額或無人參選,地區營運委員人數逐屆減少,治理層的理事會亦首度出現參選人數不足。深度參與社員減少、幹部承擔民主治理意願下滑,都是合作社亟需對應的難題。
在營運端,北倉改建正式動土,產品與服務持續優化,回到責任消費與生產初衷,合作社與嘉義大學合作農業發展計畫,加入聯合國千分之四會員,本社友善環境耕作面積已超過960公頃;膜袋回收行動每月回收125公斤塑膠膜袋,網袋每月回收3萬個,回收率55%以上,業務單位也正評估以rPET(回收塑料瓶)取代新塑料瓶器產品上架及非社員交易的可行方向。
資本競爭 不是合作社出路
展望未來,總經理陳思維提醒:「外在環境嚴峻,租金、電價、原物料價格蠢蠢欲動……在不調整產品價格前提下,社員利用、新入社社員若不能相應增加,將面臨極大經營壓力。」加上目前一般市售零售通路朝向以大併小趨勢,合作社未來的出路何在?「為穩定而成長」,總經理陳思維表示,合作社無法像大財團一樣靠資本競爭,除了更嚴格節流,合作社應持續向社會溝通合作社的價值,2025年將繼續舉辦影響論壇,推動站所成為社區Hub,與社會友善連結,多元社員招募,關懷新社員穩定利用,持續針對樂齡社員、新手媽媽、上班族開發方便利用的產品,也將評估在有潛力區域成立新站,讓更多人認識合作社。
回應第二次
國際合作社年,持續推動合作社修法
有鑑於今年是聯合國第二次「國際合作社年」(IYC),合作社以發展站所成為社區Hub 為目標,理事會在社代大會前一天的社代研習會中安排兩場講座,第一場由台灣大學黃銘傑教授分享「合作社法制政策研析」,第二場邀請「左下角工作室」創辦人王醒之博士分享在基隆推動社區換工社會實驗個案。法制規範攸關合作社發展。台灣合作社法多年未調整,黃銘傑教授呼籲應參酌國際經驗,重新審視台灣法規。合作社最初雖因挑戰資本主義弊病而發展,但「合作社是人的集合體,以企業方式運作,滿足社員需求」,與「公司是資本的集合體,以企業形式,追求資本利益極大化」看似差異頗大;晚近公司治理形式成熟,有許多可供合作社借鑑。1970年代後,國際合作社法修訂逐漸與公司法趨同,強調組織「治理」,主要在規範治理三大代理問題:經營者與股東;大股東與小股東;股東與員工債權人。合作社與公司都要永續營運,更多審查與限制反讓合作社失去其對應社會變動的能力。
不少國家都朝向鬆綁,像日本、韓國,合作社設立條件傾向與公司法靠攏,減少創始必要人數。畢竟「是否吸引越來越多人來合作?」才是合作社設立宗旨。黃銘傑教授呼籲台灣與國際潮流接軌,合作社法應視為一種預設規範,讓合作社與公司「立足點平等」,朝向鬆綁,訂基本法,政府羅列宣示性綱要、提撥預算,再用特別法規範,讓合作社能像公司一樣多元發展。
推動社區Hub,借鑑基隆社區換工經驗
建立社會連結,會是合作社2025年發展重點,結合社員力量,將站所經營成社區Hub。面對超高齡社會,長照是誰的責任?歐洲瑞典早在1970年代即由政府扛起照顧責任,「左下角工作室」創辦人王醒之分享在基隆的「從助人到互助」實驗,推動換工,任何人都能找到可交換的服務,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靠金錢交易。王醒之說:「人不會變,可以改變的是關係!」「換工」累積人際信任關係,為社區微型照顧系統奠定根基。從社區中一個個長者的故事案例,社代們一會兒驚嘆、一會兒無奈、一會兒感動落淚,王醒之博士的分享感動在場每一位成員,無不躍躍欲試。在分組討論中,各組腦力激盪,激發出不少可在站所實踐、建立社會連結的方案。


秉持初心,持續擴大影響力
儘管未來合作社發展充滿挑戰,但合作社多年的努力深受社會肯定,除了連續多年得到的內政部、經濟部奬項,2024年合作社獲頒永續發展委員會「民間團體類國家永續獎」,以及台灣地域振興聯盟頒發的「地域振興特殊貢獻獎」,都是極其難得的榮譽。總經理陳思維簡報最後一頁說道:「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基石,持續擴大影響力。」相信社員與營運團隊同行,推動社區連結,合作社可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首圖圖說:2025年常年社代大會通過非社員交易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