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原鄉本土農糧──陪伴弱勢孩子成長的紅藜

2017-10-01・產品故事

文╱古碧玲‧台灣原味顧問 攝影╱劉佳雯

▲「孩子的書屋」農業生產組成員,在台灣原味輔導下,建構自有產業、創造工作機會。

紅、橙、黃、綠、白的穗子纍纍迎風搖曳著,臺東市南王社區「孩子的書屋」種植的紅藜正值收成期。一穗穗托起,仔細觀察每穗紅藜成長狀態的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懷抱像是看著自己孩子健康長大般的寬慰。對她來說,輔導一個部落或組織所花費的心思,簡直可以比擬撫育孩子成長。

二○一四年的一趟臺東行,展開「台灣原味」與「孩子的書屋」之間的合作。第二年,書屋在吳美貌的輔導下,開始試種紅藜。種植的過程與書屋陪伴弱勢家庭的過程一樣,需要走走停停地陪伴與等待,直到找到對的方法。

當時,陪伴臺東弱勢家庭孩子的「孩子的書屋」已進入第十四個年頭,面對身陷弱勢家庭長期營養不良、心靈挫折的孩子,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歸納出翻轉孩子命運的關鍵,在於「大人一定要跟著改變」,否則孩子永遠得處在書屋與家庭之間的拉鋸中。他思考著如何讓這些家庭的大人站起來、有工作可做,而非手心向上,等待社會救濟。陳俊朗計畫從農業著手,開創自己的產業,創造大人的就業機會,「有了自己生產的農作物,就有希望。」陳俊朗說。

全食物紅藜的自產之路

書屋自行摸索,起先種百香果,經歷一次颱風後,棚架東倒西歪,吳美貌適時地調整,帶著書屋農業組夥伴重新調整,在產量與田間管理都獲得更高效率。翌年,她更開始規劃紅藜種植的工作,冀望這高經濟價值的作物,能帶領書屋朝著實踐自有產業的理想前行。

向來著力於輔導原住民從事友善農作的台灣原味,早在多年前就輔導原住民部落種植紅藜,但每塊地的地質狀態、微量元素有別,必得經過測試階段才能實際生產。書屋第一年在臺東市知本地區種植紅藜,從採收到水洗、日晒、去殼等工作流程都自行處理,但收成結果並不佳,僅一年一穫而已。直到二○一六年在臺東市南王地區種了六分地,已掌握了種植方法,春秋兩季均能播種,也有收成。

▲紅藜採收後需經水洗、日晒、去殼等處理工序。

臺東地區午後多雨,收成量大到一定程度後,反而擔心日晒不足,吳美貌遂建議書屋將日晒程序委外,可以做到大面積日晒處理,避免發霉影響紅藜品質。

台灣原味成立七年來,始終不離不棄地投入原住民友善農耕輔導。然而,這條人跡罕至的路並不好走,走一步退兩步,不時出現卡關的狀況,只是既然許下創業初衷──「在部落做農事,就是給原住民孩子留下一條回家的路」,就得持守信念。同樣地,帶領高關懷族群的書屋夥伴進行友善種植也非一蹴可幾,如何有紀律地進行田間管理、準確計算產值,在在都是必須反反覆覆調校的基本功。

書屋種植紅藜的產量漸趨穩定,對書屋和台灣原味都是深具意義的。紅藜是富含花青素、且容易種植的全食物榖類,非常符合友善農業的趨勢。二○一五年, 吳美貌帶著臺灣紅藜等四種臺灣原生種作物出席在義大利都靈(Turin) 舉辦的國際慢食年會(Terra Madre Salone delGusto),讓紅藜登錄上「品味方舟」(Ark of Taste)。台灣原味對紅藜推廣著力之深,是一種信念的履踐。

紅藜這樣吃

紅藜屬於莧科蔾亞科植物,野性十足,可說是全株皆可食的穀物。以下幾種吃法,既簡單又營養,快動手試試吧!

1. 疏苗拔除的嫩葉加入湯裡,彷若魔法般讓整碗湯變得鮮甜無比;紅藜嫩葉也非常適合當作沙拉裡的生菜,增添沙拉的風味。

2. 其實紅藜很適合搭配其他菜餚。將紅藜洗淨,以1 比1 的水將蒸熟放在保鮮盒備用。炒菜即將起鍋時、燉肉要盛裝成盤時,加一杓紅藜。

3. 煎蛋時可加入一瓢蒸好的紅藜和蛋液一起打散,做成紅藜煎蛋。

4. 加一瓢蒸好的紅藜在熱牛奶裡,吃進滿滿的膳食纖維。

5. 一般最常見的紅藜吃法是加在飯裡一起蒸煮,比例可以用紅藜:白米或糙米= 1:10。

▲本著支持本土糧食及扶持弱勢的精神,合作社預計於十月底左右開始供應紅藜,請密切注意《生活者週報》新品供應日期公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