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切重新回到農民手中!—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水稻自然栽培台灣實作

2012-12-01・產品故事

文/余馥君 圖/張雅雲

今年八月,研究泰國稻農二十多年的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簡稱KKF)來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田間教學示範,從宜蘭、花蓮、台東,一路走到雲嘉南與台中,與三百多位農民對話並實際操作。由陳瑞芳女士贊助並邀請執行長Daycha來台與農民親自面對面,傳承KKF的經驗技術。有趣的是,除了從事有機農法的農民外,應各地農會之邀,許多「慣行農法」的老農們也參加,大概是想聽聽這個泰國人在搞什麼?竟然還來教農業技術頂尖的台灣人怎麼種米?

▲Daycha到農田實地了解稻米的生長情形。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成立於一九八九年, 在泰國中部素攀部里(Suphanburi)致力於解決稻農生產困境。動物學家出身的Daycha將基金會設在布滿稻田的泰國中部鄉下,專心致力發展讓農民容易上手的「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事實上,「簡單有效」就是整個KKF農法的精髓,他們以清晰的邏輯推理、對自然仔細觀察與科學實驗精神,研究出一套非常簡單的生態農法「Biological techniques」,從源頭解決稻農貧窮問題。這次參與活動的台中農試所專家陳琦玲,也肯定了KKF技術背後的科學基礎。

▲自製肥料改良土壤。

回歸簡單:順應自然的力量

Daycha認為:泰國稻農貧窮的原因出自於耕作方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與接踵而至的土壤酸化、產量下降問題,讓農民入不敷出,甚至步上自殺一途。他曾經試圖推廣風行於先進國家的有機農業法,但有機農法強調保護環境與消費者的健康,禁止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需要農民花更多勞力自製堆肥,或購買價格高昂的有機肥料、植物性農藥等;又因為有機栽種的產量減少,農產品必須以高價販售,市場接受度卻始終有限,無法解決泰國稻農的問題。

KKF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研究出可以降低勞力與金錢成本,又可以達到相等產量的方法,就是「道法自然」。農民必須先瞭解大自然,運用自然力量耕作,才能擺脫對工業化產品的依賴,作自己田地的主人。KKF教農民從認識田間的昆蟲開始,分辨害蟲與益蟲,運用自製天然農藥管理害蟲;也帶著農民進入原始森林採集微生物,運用與先進生物技術一樣的原理,自製肥料改良土壤;更進一步,他們還希望農民學習「留種」與「育種」,這樣不僅可擺脫跨國種子公司的剝削,還可大力促進作物的抗病能力與產量,讓KKF自然農法的產量達到一般慣行農法的水準,品質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KKF的樸實技術,在台灣推展起來卻沒那麼容易。當Daycha提到水稻耕作只需使用稻稈加上自製的微生物作為肥料時,台下農民紛紛舉手發問:「這樣做真的夠了嗎?需不需要再追肥?需不需要再翻耕讓土壤更鬆?」而說到自製微生物方法時,大家又開始覺得只加糖蜜與米糠太少了,應該可以再加入穀粉、牛奶等等,這樣應該會長更多的菌吧!

Daycha回答:「當然可以,不過根據我們在泰國的經驗,這樣就夠了!」在政府推波助瀾的綠色革命風行之下,專家建議使用各式各樣的化學肥料與農藥,台灣農民早已習慣隨手可得的化學資材,遍布農村各地的「資材行」就像藥房一樣,可以解決作物各種疑難雜症,還不斷強調「預防重於治療」。難怪有人開玩笑說,現在台灣農民只需要錢跟行動電話就可以種田了!(到資材行就可獲得種作的方式、買足各種農藥與肥料;再使用行動電話請大型機械代耕。)

▲台東都蘭當地的農民與米之神基金會團隊合影留念。

當家作主:擺脫對權威的迷信

事實上,KKF農法的精髓,在於給農民一套自身可以操作的實證科學態度,希望農民擺脫對專家和權威的迷信,用基礎的科學方法和理性的實證態度,透過自己觀察農園的生態系、實驗土壤的菌種、種苗嚴格選種等等方式,達到高品質且豐收的目標。KKF農法是要農民藉由發展、發揮自己的田間管理、觀察的科學理性能力,來取代對科學家「實驗室理性」的依賴。

KKF農法簡單操作的背後,其實是深厚的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觀點。在農業專家領軍的綠色革命發展五十年後,化學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壤地利流失、環境遭到破壞、人類健康飽受威脅、農民愈趨貧窮,今天世界各地都已經證明這並非永續的發展方式。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希望透過教導簡單的農法,啟發農民觀察自然,並發揮自身科學實驗精神,充分利用在地資源、降低耕作成本,讓「一切重新回到農民手中」。我們將會發現,這並不只是放棄化學肥料與農藥而已,發展自給自足、自主的農業,能使農田環境從化學迫害中重生,讓農民能脫離資本市場的剝削,現代農業形成的問題將能迎刃而解。(作者:為此次活動的翻譯人員,任職於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

原刊登於2012年12月111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