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找幸福 邁步向前走!

2013-08-12・社內大小事

文/康椒媛

宜蘭場活動結束後夥伴們一起合影。 (圖/羅濟昆)

二○一二年為了慶祝國際合作社年,合作社與內政部共同促成了「合作找幸福」活動,二○一三年在各區的接力中,凝聚社員的能量激發出更多對話,也為社間合作注入更多想像與可能,提升各區的自主性與活動的在地化。我們期許下一年的「合作找幸福」可以看見更多合作社的種子萌芽,地區的生活者聚集一起營造社區幸福。

我們邀請致力於合作教育的理事陳岫之、「合作找幸福」總企畫李修瑋與今年台北場負責人黃玉敏,在活動之後開啟這場對談,聊聊合作社如何尋找幸福,一起邁步向前!

118p0301(600)

雖然花蓮的社員僅一百多位,但還是有一群後山社員夥伴願意投入籌辦。(圖/林孝威)

Q:對於合作社,幸福是什麼?

岫之:幸福是不孤獨、有自由,沒有過多的害怕,那是我認為的幸福。我因為讀過《英國合作運動史》而加入我們合作社,是為了信仰而一直留在合作社。當初推動合作社的這些人,抱持著「愛」的信念─對於人與萬物之間的愛。為什麼會將綠主張公司改為合作社?我想是要讓「合作社的倫理價值與原則」被看見。

玉敏:我認為對於合作社而言,幸福是我們勇敢地做我們自己,去追求「共好」的目標,共好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這是我對合作社幸福的定義。

修瑋:合作社最大的幸福當然是大家能「合作」,從去年到今年,我最大的感觸是如果能合作,什麼都辦得到。這個活動是大家一起成就的,如果大家都能認識什麼是合作社,真正在裡面合作,那就是幸福。

118p0302(600)|

透過彼此間的對談,一起激盪出合作學苑的想像與更多火花!(圖/潘嘉慧)

Q:促進合作的第一個想像是什麼?

岫之: 我比較務實, 當初想定名為「合作找出路」,因為合作制度談論互助經濟,想到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還有一些媽媽離開職場沒有經濟力時,可以如何運用合作社。二○一二年是國際合作社年,內政部主管鼓勵我們辦理對外推廣合作社的活動,原本我們的年度計畫中就準備辦理宣導活動, 我想何不對外宣導,讓更多人認識什麼是「合作社」呢?當時,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想藉此活動凝聚地區社員組織與活動力;我們推動地區營運,最後目標是地方自治,分區的地區營運委員會就是分區的準理事會,一定要有一群人一起商量,重點就是尋找核心社員,並趁機學習與工作人員協力辦活動的「操兵」。

修瑋:去年的準備時間很倉促,所以課程與師資都是岫之和我這邊決定,在地社員和職員組成的工作團隊只負責執行;今年是以台中場為例,規劃課程方向,由各地團隊自行調整並尋找在地師資。明年希望從企畫到結案完成,都能由在地團隊自力完成,這就是一個合作培力的過程。過去為社員辦培力營,社員都是坐在下面聽課,效果不大,若是合力來辦活動,在這裡面能力就會得到鍛鍊,看到別人怎麼在做事,互相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培力, 為合作跨出真實的一步。

玉敏:組織有時間、意願及能力的社員夥伴加上行政團隊的支援,辦一場優雅又有效率的活動,同時能由籌備過程中的協力發掘社員們的專業與技能,培養日後合作社所需的領導人才。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幫助社員降低主辦活動的恐懼,一起享受同工學習的樂趣,進而創造美好的幸福回憶。

 118p0401(600)

新竹場的夥伴用心場布置報到區。(圖/陳怡如)

Q:籌備與參與的過程中,最感動的一個故事。

岫之:我先講!我最感動的故事就是修瑋。我當初提議想推這個案子時,理事會擔心沒有人力可以執行,害怕增加工作人員的負擔。有次我人在台中,就想到修瑋,她擔任地區營運主委,注重合作教育,推動東海合作學堂,是有理念也願意承擔的人,心想推薦她來協助,理事會可能會比較放心。當我們還不知道這個活動提案是否會通過時,她沒有考慮太多,我講目的,她就開始記、寫計畫書。我們其實不熟,也沒共事過,直覺的信任、彼此心意與共鳴,這是很美好的生命經歷。

修瑋: 我最感動的是我丟出去的球大家願意接,因為當初我與各場的工作團隊彼此並不熟悉,也不清楚大家的能力和做事風格,心情比較忐忑。起初,我並沒有抱太多期望,到底這個社會上有多少人會關心什麼是合作社?可是辦了五場之後,看到很多人對合作社心生嚮往,他們真正想找一種方法, 可以改善生活,今年到現在為止,幾乎每一場都爆滿,我真的看到合作事業開始在各地萌芽了。

岫之: 還有最大的感動來自基層的回饋,在這整個過程社員看到自己的責任,社員親身參與、去實踐的人更多了。賴青松參與教育委員會說,宜蘭一直在談論地區營運,什麼都是主委一個人在講、在做,直到承辦了這次活動,大家有一起共事的感覺,有一個目標一起完成。

玉敏:最令我感動的是結識台灣區居家服務勞動合作社的洪秋燕總經理,居服社的社員主要都是弱勢的婦女,為了將女人擅長的家務轉換成職場的技能,入社之前社員必須接受一百二十三小時的「居家服務專業課程」訓練,入社後還有九十小時的「照護服務員」培訓,她常常關心社員心理層面的需求,安頓她們的心,這中間的點點滴滴是很不容易的,看到另外一個合作社也是秉持著堅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很感動。會後她堅持不收講師費,並說只要是社間演講邀約,她一定不收,強調合作社應該互相支持,我們用她的名字將講師費捐給主婦聯盟基金會,留下繼續合作的伏筆,為這次的社間合作劃下完美的句點。也因這次的接觸,激發我啟動北南分社教委會拜訪其他優質合作社的計畫,力行合作社的第六大原則!

118p0402(600)

在克難的環境與資源之下,看大家上課時踴躍的發問,活動時歡笑的表情,就知道課程有多成功!證明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合作,沒有不可能的任務。(圖/羅濟昆)

Q:合作學苑的想像?

修瑋:我們從成立合作社的那一刻起,不斷要讓人了解什麼是合作社,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做合作教育了,但是以前沒想過去對大眾宣傳合作社。而成立合作學苑的目標多年來一直原地踏步,「合作找幸福」正好成為它的前奏曲。我之前受邀到東海大學分享日治時期四位人類學家的治學精神,一個課堂上有兩百位學生,我就想如果可以把合作教育的課程安排成通識教育的一門課,把「合作找幸福」的課程延伸到學校裡,可以接觸的年輕人就更多了。

岫之:我有一個想法是行動教室,主動出擊,改變入社說明方式,不只是在站所等人家來我們原本就辦許多的教育與學習活動,欠缺整合與架構,透過此活動,有更多人一起發想,合作學苑可以怎麼落實。

118p0403(600)

每場結束之後,工作小組會進行檢討、分享與彼此鼓勵。(圖/康椒媛)

Q:參與的過程中,談談激發出的願景。

修瑋: 以前我們只關注自己的合作社,藉由這次活動,開始跟各地的合作社接觸,也開啟了社間合作。例如青竹生產合作社做為一個平台,他們有餐廳、有民宿、竹子相關的產品,而且透過旅遊導覽活動,結合在地資源,整個地區的產業都被他們帶動,簡直變成了社造中心。透過這樣的經驗交流,可以想想我們合作社的未來,最後還是要能在地化,與在地的生活結合。

玉敏: 期待合作社有朝一日能有育成平台的功能,成為有意願組合作社朋友的民間諮詢單位。

岫之: 我們只是在做合作社應該做的事,目的就是世界大同,合作社是依據這樣的信念去發展出來的。接下來要努力的是「創造可替代性的社會」,多樣性的另一種勞動,我們要做的是「自造業」-自己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地區營運的終極目標就是社區營造,營造社區經濟,那就是幸福經濟、穩定社會的經濟,合作社的社造主要是造「合作人」,在自己的社區營造「好的生活」。

118p0404(600)

慈濟大學邱奕儒老師提出合作經濟是一個超越現有資本經濟的重要思維,談「合作社還可以怎麼做?」(圖/林孝威)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