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鮮果敲啊敲!有記憶的美好滋味

2025-05-20・社內大小事

文字/孫瑞鴻 攝影/李友欽

「親愛的大、小朋友,你好嗎? Hello!Hello!」親切的招呼,伴隨著歡聲笑語,拉開了2025年苓雅站青梅季的序幕,與以往不同的是,時值週三,增加了四位學齡的孩子陪同媽媽一起參與。於是,苓雅綠食之「大大小小同樂敲青梅」,就在苓雅站寬廣的二樓教室熱鬧展開。
 

青梅飽含眾人對「食」的深刻記憶

主持人瑞鴻用「青梅妹」的冒險故事引起動機,將食農教育融入活動中,讓大小朋友或認識或複習青梅從梅樹到綻放梅花、結出梅子的成長歷程,再請大家把一顆顆新鮮飽滿的青梅放在手中,嗅吸青梅的味道,彷彿置身於南台灣那瑪夏山上春末初夏的微風中,鼻間盈滿青澀又微甜的果香。



有位年約65歲的社員,瞬間眼眶泛紅,娓娓道來屬於她的青梅記憶:「以前我哥哥在甲仙種青梅,種了好幾公頃,每一年我們都去幫忙採梅子、洗梅子、曬梅子,我喜歡把微酸、青脆還有年少時,那一股不服輸的青澀,釀成一缸一缸的脆梅,即使鞋底沾著泥土,全身腰痠背痛,但是兄弟姊妹們相聚,大家說說笑笑,大嫂會煮好吃的梅子大餐給我們吃,好快樂哦!如今……如今……我哥哥不在了!回憶也就不見了!」

「是啊!青梅是有記憶的。」另一位帶著小學三年級女兒同來的年輕媽媽接著說:「我的女兒橙橙,從她兩歲開始就會幫我敲青梅,小小的她會拿小槌子跟著姊姊一起,敲敲敲!她還知道要先把蒂頭挑掉哦!每一年我們都期待合作社的優質青梅上市,前幾天我們也釀了青梅,今年的梅子品質特別優,真的很謝謝農友與生產者,我們能夠成為社員很幸福!」

巧手慧心的大廚李婕縈原是苓雅站拼布班的班長,退休後應區會的請求,有活動時到苓雅站幫忙,壓根沒想到會擔任委員、社代,甚至是承當苓雅綠食的大廚,認真負責的她與合作社的大前輩綠泥,提前四個小時就開始準備敲青梅活動的前置作業。

老老少少一面說著笑著,一面挑掉青梅的蒂頭,用小木槌或就地取材的工具,把洗淨吹乾的梅子敲裂,然後跟著大廚老師,一層梅子、一層二砂糖,把藏著陽光與泥土溫度的青梅,細細放入瓶子或罐子裡,糖漬、靜置……等候時間的醞釀。


 
把洗淨吹乾的梅子敲裂。
跟著大廚老師,合力一層梅子、一層二砂糖,細細放入瓶子或罐子裡。

讓站所成為相聚、留存溫暖的好地方

這場活動餐點有雞腿鷹嘴豆梅子沙拉、梅子果凍、梅子醋,每一道豐盛的梅子料理都是來自我們合作社的青梅,也是前一年及三年前的苓雅綠食共同釀出的美好滋味。其實籌備期間,苓雅站地區營運委員會的夥伴們與社專黃淑禎,在區會會議中多次討論所有細節,集思廣益;站長涂文秀緊盯著第一批青梅上架的時程;委員蔡瑭仙導演就其拍攝紀錄片的專業角度,提供場地的布置與氛圍的營造;綠泥的全力支援、文岑元副主委默默地把所有碗盤都清洗乾淨;社代吳月琴的無私奉獻,對了!還有河堤站的社代姚玉薇主動「鬥跤手(tàukha-tshiú)」......



不用言語,不須指揮,不會計較勞務費,只要一個眼神,大家隨時補位,力求活動圓滿完成,賓主盡歡,這就是苓雅站區會夥伴們多年的好默契,也是地區營運委員會的功能,在合作運動中最佳的呈現。

「今天的感覺很溫暖!我以前是國小老師,以前也會帶著孩子一起準備,現在我的孩子都長大離家了,我覺得我們合作社應該為步入老年的社員們著想,把食材簡單化,方便利用,因為家人們的年紀都大了,希望牙口不好的家人也可以享受我們合作社的好食材,而且能夠兼顧營養,我喜歡苓雅綠食,會參加社員活動,苓雅站很方便!」已經步入「從心所欲不踰矩」年齡的社員分享。

此次參與拍攝的特約攝影師李友欽老師,也是苓雅站的好朋友,他專業的拍攝技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抓住「苓雅綠食」的核心──「我們在這裡分享食物、分享想法也分享生活,站所就是讓生活變得更有溫度的好所在,美好在地的生活就從苓雅站出發」。
 

苓雅綠食團隊介紹
「苓雅綠食」是苓雅站的料理教作活動,自2010年二月起,在組織課專員(當時是地專)的協助,以及區會夥伴的共同協力之下,已舉辦多年,每一個月都會邀請社員或是料理達人,帶領社員們一起用合作社的食材玩料理嘗美食,即使是在疫情嚴峻的時期,無法舉辦實體活動,仍然用「主廚在我家──籃菜食譜大募集」的方式,在line生活圈大群組廣招各路英雄好漢、主婦主夫響應,讓必須WFH(遠距工作,Working From Home)的社員們不會孤單,有參與感,也維繫、連結社員們的情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