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台南好迎春 親子共遊東門城

2013-03-05・社內大小事

文/張淑賢  圖/王俊智

漫步地圖(插畫/池依林)

隨著農曆新年腳步趨近,冬梅漸吐芬芳,捎來春天不遠的訊息。台南分社南門站地區營運每年在春、秋兩季舉辦文化散步活動,在迎春送冬之際,正是漫步東門迎春的好時節。台南東門城, 歷來就是進入府城的重要通道,但在交通樞紐位置背後, 這裡也隱藏著許多重要的文化資產,包括台南神學院,以及日治時代的台南名園「固園」等。一月中旬社員們攜家帶眷共遊東門城,細步在「漫步東門好迎春」的小旅行中。

一年之計在於春

早期農業社會在立春前一天,台南地方官員會在東門城舉辦迎春儀式,立春當天鞭打春牛進行「鞭春禮」,以祈求豐收。工商社會發達後,這項儀式已多年未舉辦,甚為可惜。策畫「漫步東門好迎春」活動,主要述說迎春儀式典故,並解開春牛圖的密碼,透過活動讓社員認識早期民間預測天氣和農作物收成的「氣象圖」,進而介紹摸春牛民俗文化活動內涵。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故事

時間緩緩運轉從未暫停過,在某個點上回首細數日子,發現時間已慢慢堆疊出歷史的厚度,時間軌道上的人文軼事則成為地方文學重要的素材。沿途走訪神學院、東門城、城牆遺址、固園黃家舊址、祝三多廟及二二八事件倖存者蘇丁受醫師舊宅,串連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故事。

蘇萬利花園

活動從神學院出發, 其校區在清領時期是蘇萬利花園,蘇萬利商號由二十餘商家行號所組成, 是府城三郊中「 北郊」( 專營廈門以北的商貨) 代表。三郊在清朝末葉後逐漸沒落,至日治時期迫於地理變遷與經商權轉移而解散。一八七四年甘為霖牧師代表長老教會頂下蘇萬利花園,成為該地新主人。

蘇萬利花園迎賓步道上,眼前一棵樹齡超過三百五十年的緬梔花(由荷蘭人引進),以最優美的姿勢歡迎客人來到。漫步在小徑上,兩旁緬梔花因冷鋒過境落葉繽紛,枝節遒勁的樹枝狀似鹿角,緬梔花別稱鹿角樹名符其實。

園內有一棵乾隆時期的龍眼樹,樹齡已超過二百五十歲,堪稱台灣最老的龍眼樹。龍眼樹迄今每年繁花盛開,花香濃郁。

M-201303-114-p1501-400

漫步東門好迎春,迎接春天新契機。

固園黃家

途經東門陸橋下,參訪固園黃家舊址。固園原由當時台灣總督府評議員黃欣、黃溪泉兄弟所建,以「手足情深、情誼永固」寓意為園命名;園內造景為日式庭園風格,並建有兩棟洋樓,兄弟各居其一。

對許多老一輩府城人來說,「欣仔舍」是集政治家、仕紳、殷商、漢詩人、劇作家種種角色於一身的能人雅士, 而固園多次作為傳統詩社「南社」詩人吟詩聚會的場所, 也標示著它作為日治時代台南文化地景的重要地位。但是隨著時空轉移,在一九七八年拆除。只能憑藉留存的老照片,遙想當年繁華盛景。

蘇丁受醫師舊宅

最近鐵路地下化東移議題炒得火熱,由於一旦路線確定東移,蘇丁受醫師舊宅等地建築都可能受到影響,特別安排參觀,看到老宅庭院的假山庭園造景、珍貴七里香老樹,以及因應戰事設置的防空洞,萬一未來老屋被拆除,也算是最後的巡禮。

在準備「漫步東門好迎春」活動時,透過文學作品與老照片理出東門城早期的生活地景,猶如探險家般重返歷史現場令人興奮又有些許失落。生活即文學在於心與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南故事在於駐留的心。

活動融入走、讀、猜等元素,其中「猜」的構想來自於元宵節猜燈謎活動,引用三篇名家詩文內容,猜出台南文學地景樣貌,藉由文學作品增加漫步活動的文學趣味性。

活動整合歷史、宗教、民俗、建築、文學與植物等多元面向,探索東門城附近豐富資源,感受台南文化之美。台南之所以令人陶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透著人文氣息,漫步活動讓人感受到文化發酵後的溫暖。(作者:南門站地區營運主委)

M-201303-114-p1502-600x400

石造的城門改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城門洞內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嚴禁守城士兵勒索進出城的農商車牛。

M-201303-114-p1503-600x400

大人小孩繞圈圈,擁護著老龍眼樹。

M-201303-114-p1504-600x400

綠意盎然的神學院玫瑰花園。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3月114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