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好吃 冬季共暖

2013-02-05・社內大小事

文/許博任 圖/料理最前線

格外好吃之王家非賣品菜攤上,陳列著來自各地農友及合作社提供的格外品。

那天我們農陣一行人, 對著合作社三重理貨中心前的一籃青椒大叫。我們之所以對著青椒大叫, 並不是因為這籃青椒長得特別奇怪,或者特別漂亮,而是因為這些青椒外觀看來完全正常, 卻是無法配送到站所販售的「格外品」。我們端詳了許久,就是看不出這批青椒哪裡有瑕疵。合作社的張雅雲出手指點迷津,她指著青椒外皮上一條細到幾乎看不出來的裂痕說:「這批是裂果,社員買到會抱怨,所以沒辦法配送到站所」。所幸合作社是珍惜食物的團體,這批「好吃到爆炸」的青椒格外品,就送到合作社的員工食堂,進了職工夥伴們的胃裡。

惜物互助 格外好食

「格外品」的意思是「不合市場規格的產品」。農民一般稱呼這些「上不了檯面」的農產品叫B貨,但比起A貨、B貨的分別,稱呼它們「格外品」更符合這些農產品的真實狀況。因為格外品當中,除了少部份真的不可食之外,大部分只是外觀、形狀、大小稍有瑕疵,在品質、口味、保鮮期與營養價值上,其實與正常品差異不大。這些進不了市場的格外品,最後都怎麼處理呢?在惜物、互助的農村傳統中,原本就有分配格外品的機制。有的做加工、有的賣給餐廳,更多是分享給親朋好友,至於連朋友也分配不完的格外品才銷毀作為肥料跟飼料。

農陣成員跟合作社的職工一樣幸運,常有機會收到各地農友送的美味格外品。最常收到的就是來自洪箱阿姨跟木村叔家的地瓜。每次當有農陣夥伴從灣寶回來後,辦公室就會出現一大袋洪箱姨跟木村叔送的地瓜格外品,但台灣農村的生產力跟人情實在太過熱情豐盛,每次面對那麼一大袋地瓜,我們總是苦惱著「這麼多地瓜該分給誰啊?」可說是甜蜜的負荷。好在,我們也被眾多農鄉前輩們教了幾分「惜物、互助」的道理,因此開始想著怎麼在能力範圍內把格外品分享給更多人。我們想從原本熟悉的網絡,開始做些小型的實驗計劃。

農陣的夥伴們協助將地瓜做前置的處理。

農陣的夥伴們協助將地瓜做前置的處理。

神秘主廚大肚皮為大家示範「格外濃情地瓜湯」。

神秘主廚大肚皮為大家示範「格外濃情地瓜湯」。

找到改變的可能

於是,在二○一二年底,農陣結合駐守在士林文林苑的「料理最前線」,以及奮戰多年的「青年樂生聯盟」,加上義大利餐廳老闆兼主廚大肚皮,分別在士林王家與新莊樂生院,以灣寶地瓜為主軸,舉辦第一波「格外好吃─ 冬季共暖行動」。由大肚皮主廚進行現場料理秀,示範如何把地瓜格外品,變成美味的「地瓜濃湯」。除了洪箱阿姨提供地瓜之外,包括合作社以及美濃結善園小番茄等農友,也熱情贊助刈菜心、花椰菜、山東白、小番茄等優質格外品,在眾人的巧手下,變成一道道好吃的「格外好食」,很受參加者的好評。

根據二○一一年聯合國農糧組織《全球糧食耗損與浪費報告》指出工業化亞洲地區根莖類以及蔬菜水果類的糧食浪費,大部分產生於農業生產與加工過程,占總收成量兩成至四成。我們該想到,在許多可食、美味的格外品被淘汰的同時,還有許多弱勢群體無法取得好的、足夠的食物;也該想到,每多一件格外品,就代表農友多浪費一份不必要的生產成本,地球也多消耗一份不必要的自然資源。神秘主廚大肚皮說:「要吃到甚麼東西,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上。」儘管要全面地改善格外品問題要克服種種流通與加工的困難,並不容易。但我們至少可以從買菜不挑剔外觀開始,從自己做得到的部分開始做起,就有改變的可能。(作者: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格外品料理為王家現場注入了一股暖流。

格外品料理為王家現場注入了一股暖流。

插畫/身土不三(「料理最前線」成員);食譜提供/大肚皮(「豬跳舞」餐廳的老闆)

插畫/身土不三(「料理最前線」成員);食譜提供/大肚皮(「豬跳舞」餐廳的老闆)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