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理念為實踐的產品開發—產品部經理葉展君

2019-12-06・社內大小事

文/莊佩珊.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于有慧

產品是社員與合作社相遇的起點,一切故事都要從這裡說起。產品給了這個故事舞台,產品部則是幕後編劇群之一。產品部經理葉展君來到合作社4年,長年產品開發的專業背景、完整產銷供應鏈的訓練,幫助她對物(產品)的掌握;但她更跨出辦公室,創造與人(社員)連結的契機,舉辦產品共學,並借重生活材委員將產品資訊帶回分社分享,以溝通共好的方式落實社員參與的理想。

參加生產者大會,簡報業務內容。(攝影/蕭元彰)

走進知識含金量超高的產品部

產品部可謂合作社裡知識含金量數一數二的單位,分為開發供應課與品保課兩課。開發供應課主要管理新品開發、既有品調整、品質管理、產品與包裝材採購、貨量控管等;品保課主要管理食安監測、風險評估、品質管理標準、異常事件管控等。包括經理在內共27位職員,掌管1千4百多個品項,對內跨部門溝通符合開發原則的新品上架提案;對外則要與農友、生產者討論產品開發前規劃、產品進貨狀況、異常改善等;同時也要回應社員反應單疑問,以及與生活材委員會溝通尋求共識。

展君專長在產品開發,尤其是調理加工品,曾於幾家有機實體通路擔任產品開發規劃與執行職務。

來到合作社前,展君曾「潛入」站所作「敵情觀察」,當時感覺「站所真像柑仔店,門面樸素,也不會一直推銷高毛利產品例如保健食品,逛起來很自在。」而更令她驚訝的是,「合作社自有品牌產品 (生鮮蔬果除外)比例非常高, 一般通路約5 ∼10%,合作社竟有75%以上!」,光想像要執行這些採購作業的工作分量就令她咋舌。緣,妙不可言,後來展君因緣際遇下進入這個自己又佩服又懷疑的地方,擔任產品開發專員。

產品開發—落實理念的務實面向

合作社與其他通路很不一樣,產品帶著理念,對應不同議題且落實執行。除了本土農糧、減硝酸鹽、減添加這些核心精神之外,其他如全食物利用、計畫性消費等,一直都是合作社與社員共同實踐的理想。但說來美好,執行上要克服的困難點很多。展君以「全豬利用」為例,剛開始也覺得「怎麼可能!」由過去業界經驗,她知道「一定有一些部位比較不受歡迎」。但合作社願意多想一步:「製造過程會不會導致更多剩餘部位,造成生產者困擾?」產品部為此也另作開發,「豬後腿肉比較多,我們就拿去做肉燥、水餃。」展君說。

又例如合作社為了擴大支持生產者,以及達成原料溯源的產品開發原則,常要求「指定原料」。以往展君接觸的產品,「有一兩項指定原料就很厲害了!但合作社架上產品指定原料比例很高。」要落實這項理念,作業面需增加許多控管與系統操作步驟。採購同仁先要下單採買原料給加工生產者,「例如生產一項產品裡面有5個指定原料,採購專員就要做6次的採購作業(5次採購原料、1次成品採購),但如果直接採購生產者既有產品只要下一次單就好。」展君接著細數:「產品生產後需比對控管原料餘量、計算剩餘原料到期日與產品庫存迴轉狀況,以安排下一次生產排程與批量……。」環環相扣的管理,工作量比以往經驗多兩三倍以上。

與產品部採購課同事討論,隨時掌握物料供應狀況也是工作內容之一。

合作社與其他通路的產品開發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是「追根究柢」。合作社的產品開發有嚴謹的前期訪視評估、生產過程了解及後期品質管控;而在其他訴求產品效益的通路,「一個產品開發3到5個月就要上架,一個新品上架週期循環為3個月,利用不佳產品就會直接下架。」展君以合作社2019年12月上架新品義式香草黑豆、黑胡椒蒜味黑豆和法式香檬軟糖為例,從尋找生產者、口味測試、原料來源選用、包裝規格評估、廠區條件訪查到上架,平均需要長達8個月時間。而合作社更讓人安心的是,每個新品上架前皆送第三方檢驗單位,確認符合品質管控標準方可上架,而非單由生產者提供書面資料審查。

除此之外,合作社具有多管道產品開發提案流程,在前期作業完成進入提案之後,接著是部門內以及跨部門的討論,然後再與生活材委員會溝通,「合作社有一群對於產品相當熱衷的社員共同為產品品質把關。」展君說。這也是合作社引以為傲的文化之一,社員參與、需求反饋、共同成長,展君不諱言自己也備受助益。

給予產品開發新方向

在合作社產品開發原則的大架構下,推出廣為社員接受的新品,考驗產品部的創意,也探觸社員檢視合作社產品開發原則的界線。2019年中秋節專案推出的啤酒預訂,就是這樣一個在原則與界限對話的過程。展君想要跳脫過去以月餅當作主要產品的傳統,更想要觸及不同年齡層的社員。

根據產品部研究,台灣的啤酒有90%∼95%原料為進口,只有釀造啤酒那一段在台灣進行。「大麥芽、啤酒花、酵母台灣都沒有。」專案開發不像常態產品,考量前期作業成本與短期上架效益,尋找符合理念的合作生產者是可考慮的做法。產品部找到社會企業「禾餘麥酒」,他們希望復興台灣大麥,鼓勵農友栽種,「這樣有理念的年輕人,我們應該要支持他們。」展君率直地說。

以往產品部曾提案本土小麥啤酒,但被生活材委員會打回票,主因是「不符合產品開發原則的『生活必需品』」。這次提案過程,主委楊婷琪說確實依然有「啤酒是生活必需品嗎」的質疑,或是「合作生產者是否值得信賴」的擔憂。但列席的監事姜淑禮也看到「自己不喝,家人也會喝,與其去外面買,不如買合作社有理念支持的產品」,或「啤酒就是生活必需品」的想法。

中秋節麥酒專案如同一顆石頭投入水中泛起漣漪,擴散出合作社更多待討論的產品開發細節,產品部的專業如何展現並被信任?生活材委員會如何帶進價值,進而尋求共識?落實產品開發原則的模式又是什麼?展君說:「我也一直在找尋彼此的角色定位。」

與生活材委員會的互動

第一次開生活材委員會會議,展君說:「哇!大開眼界……社員對產品的期待很高。」楊婷琪也提到:「社員對於產品充滿好奇,想很細,委員也背負著面對社員的責任。」但展君對產品部開發夥伴們的專業也有堅持與信心,「產品開發夥伴會就市場趨勢了解、年齡層、利用狀況等,提出專業意見。」

為了與生活材委員更有默契,展君於今年舉辦4場共學活動,開產品部之先河,讓委員們提出想了解的產品主題,尋找合適的老師授課,委員們反應熱烈,希望明年再舉辦。

與產品部的討論也讓委員了解諸多產品開發的眉角,其中一場共學主題是「無麩質飲食到產品開發」,楊婷琪說:「原來產品上架要考量的點真多,成本、價位、貨源調度、貨架配置、社內各單位工作協調等,委員以往很少有機會理解這個部分。」

合作社是一個集體討論與共決的過程,社員與職員在產品開發方面,是相互加乘還是彼此拉鋸?展君肯定地說:「合作社很好的是,大家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生活材委員提供第一手需求的資訊,檢視產品與社員期待之間的落差;產品部就可行性做評估,提供完整產品訊息。

與生活材委員密切的交流,溝通彼此的期待與需求。(攝影/潘嘉慧)

攜手走向未來

針對樂齡族、上班族、年輕人等不同族群的年度新開發專案,在展君腦海中不斷跳動,「理事、生活材委員是產品部了解社員需求重要的連結點。我們有這麼好的產品,希望借助委員回到分社傳遞訊息、協助推廣。」展君期待。

25年前共同購買前輩與100多個家庭,一起走上尋找健康友善食材的道路,25年後合作社擴展到7萬5千名社員,需求更為分化而多樣,更多的對話是必然的。正如姜淑禮說:「想法不同也是個契機,才有機會討論,思考原則如何拿捏。」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職員與社員共同參與其中,任重而道遠。

PROFILE 合作人小檔案
展君有一手好廚藝,最愛把合作社食材拿來組合成創新的美味料理。(照片提供/葉展君)
● 合作資歷 4年(2015 年進入合作社產品部工作) 
● 最喜歡(最常利用)的合作社產品 白肉雞胸(肉質厚又Q彈)、生鮮蔬果、雞蛋、乳製品 
● 最欣賞的合作人 翁美川,敬佩她長期陪伴思覺失調症朋友的堅持。 
● 拿手菜 西式料理
● 下班後的興趣 做菜紓壓、逛超市賣場做市場調查、探訪美食。
全食利用——雞隻利用率低的部位怎麼辦? 白肉雞較受歡迎的部位是雞腿,雞胸、雞翅、雞腿相對利用率比較低。為了不浪費好原料,「江森白肉雞」,產品部思考以加工品的方式來增加利用度。另有社員提出,下班後沒時間料理,需要方便烹調的產品,產品部開發時以此方向作思考。2019年10月起陸續推出「香草雞胸肉」、「鹽水雞翅」以及「醉雞胸」。這些產品不施用動物用藥,不添加人工香料,退冰後即可食用,方便又美味。
白肉雞雞腳熬高湯是另一案例,合作社一向以雞胸骨熬高湯,但雞架有限。產品部以社員利用率較低的雞腳,經過比例調整,加入一起熬煮,以增加高湯量,並讓好食材以不同的方式,讓社員得以常利用。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