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共耕│走進夢田與自然相遇

2015-04-07・生活提案

文‧攝影/黃淥 企畫部專員

從整地、找水源開始,夢田小屋掩映在樹叢中,戶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探索。

「學習料理前,要先帶孩子們認識食物的樣子。柳丁拿在手上感觸、觀察,會發現它其實有上下之分,下面會稍微胖一點,熟悉水果的形狀,料理時用刀才會穩當又上手。一切開,先聞柳丁的氣味,哇!你會覺得很開心,柳丁皮上的精油讓人聞了非常的滿足。」詹琪芬描述「夢田自然園」的工作團隊帶著孩子們進行食育活動的過程,強調有意識地透過食育活動連結產地與餐桌,希望孩子們學習使用五感認知食物,食得用心,才能真正愛惜農糧,懂得生活。

體驗生活的夢想

自一九九八年開始,詹琪芬帶著四歲與三歲的兩個孩子主辦「同行小大讀書會」,小大讀書會由幾對親子組成,固定每週舉辦一次聚會,家長在讀書會中輪流為孩子朗讀繪本,孩子在聆聽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習與其他小朋友互動,建立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徐嬌玲與詹琪芬自小大讀書會中認識近十年,她的兩個孩子也都是「聽繪本」長大的,她認為讀書會不但讓孩子們有了玩伴,每週由不同家長輪流講故事,也分攤了彼此育兒的重擔,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的同時,家長們在此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不時交流心得、一起成長。

M-201504-139-p0703-600x400

▲用心製作的牛奶罐燈籠,等待在夜間大放光明。

從共讀而共育,中壢這一群小大讀書會的成員們因為一起關心日常生活中食的安全,陸續成為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社員,加入共同購買運動的行列,並積極學習、規劃自然農法課程。

M-201504-139-p0701-600

 

▲元宵節這天,夢田舉辦了家庭日活動,因夢田而結識的家庭,每家準備一道料理聚餐,也帶著孩子做燈籠。

十年前,詹琪芬與中原大學前設計學院的胡寶林院長共同創辦芳鄰成長園社區工作站,認識了徐盛恭、戴盛華夫妻,他們在市區內有一塊休耕近二十年的農地,幾經籌劃,辦理想像美好生活的綠活讀書會,三年內持續招募對永續生活有所嚮往的夥伴,一起在此打造了夢田自然園。而團隊成員希望可以讓更多孩子一起體驗這裡美好的生活環境,決定開辦「夢田生活體驗營」,一起種樹與勞動,體驗簡單平凡卻真實美好的生活環境。於是自二○一三年夏天開始,每梯次招募二十五位來自附近五間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孩子,相約在寒、暑假時走進夢田。

M-201504-139-p0801-400

▲位於中壢的根與翼工作室是同行小大讀書會的基地,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班」服務站。

「參與這些活動之後,小孩對食物是有感覺的、會煮東西給自己吃,如果有一天他離開家,他會照顧自己,在生活品味與觀察能力上都是不一樣的,這才叫獨立的能力。」詹琪芬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被認定的「好孩子」,生活經驗其實是很貧乏的,他們會寫功課、會念書、會考試,卻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而夢田團隊希望帶給孩子的,除了透過自然的食物與環境養成健康的身體,還給他認識食物的能力,讓孩子學會動手做,他們對於生活會有概念,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創造學習的快樂經驗

孩子在學校中不斷被填充知識,但知識本身與孩子的關聯性卻是很弱的。詹琪芬認為,食農教育課程,豐富了孩子們的經驗,當知識來到他們面前時,可以對應到自己的經驗,他們會比較有感覺,感官也會比較開放,譬如對音樂、藝術創作的內在感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很喜歡這些學習與勞動,這些活動創造了孩子們的「快樂經驗」,形成這樣的氛圍是很重要的。

M-201504-139-p0802-400

▲夢田自然園門口種了一排桂花樹,除了考量地景的美觀,也帶來甜美的花香。

料理除了可以培養生活的能力,也是認識農糧作物的媒介。詹琪芬的食農教育始於本土小麥的推廣,她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解說員,希望推廣本土農糧的復耕,本土小麥由喜願與農友契作,辛勤種植,並由上下游文化工場與其他生產者開發產品,她認為這樣還是不夠,產品還是不會到消費者手上。當時上下游推出的「小麥練習曲」餅乾材料包,讓詹琪芬有了靈感,於是在夢田舉辦了農學下午茶,帶著社員做餅乾,希望透過好吃、好玩的手做體驗,讓社員更加支持本土小麥產品,而烘焙本土小麥餅乾的活動也隨即推展到臨近中原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與小學的課堂中。期待夢田可以成為一個農學平台,一個推廣工具,在此地進行糧食自主的學習。

【BOX】

回到自然中生活

夢田自然園內有自然屋、菜圃、戲水區,更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孩子們可以在草地上盡情奔跑。團隊成員賴素玲認為,夢田生活體驗營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探索自然,並且從勞動與實作中體驗生活。營隊中孩子們的飲食原本由工作人員提供,後來他們轉念一想,為什麼不讓「用餐」成為一個活動呢?夢田原本就有菜園,為了讓孩子可以自己採收糧食,預先種植了蘿蔔、番薯等作物,到了活動當日孩子們必須到田區拔菜,接著洗滌、料裡、烹調,用園區內的芭蕉葉等植物來裝飾餐桌,再一起用餐。孩子們在活動中完整體驗了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旅程,認識了食物的原貌,並且學會簡單的料理。

M-201504-139-p0901-600x400

▲使用木屑的馬桶,不會耗用水資源,相當環保。

M-201504-139-p0902-600x400

▲孩子們的夏日戲水區,幫浦周邊的石頭都是手工鋪上去的。

M-201504-139-p0903-600x400

▲手工披薩窯,上面銘刻著完工的時間。

探索生活的可能

從親子共學到食農教育,這些活動讓孩子認識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看見除了成績、升學考試外,生命中其他值得的追求與學習,也讓孩子們在探索未來的過程中,看見更多不同的選擇。詹琪芬認為,教育孩子的重點在於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與環境,與種植作物有相當大的共通性:「生命是有奧祕的,孩子就像一棵樹,他為什麼會長大,不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扮演的角色只是陽光、泥土、水,可能要注意水分有沒有充足,陽光有沒有被遮蔽,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對待生命的成長,我們不可以自大,這也是為什麼當她第一次接觸自然農法,就馬上認同其理念,因為它的精神完全和帶小孩一模一樣。

M-201504-139-p0904-400

▲糖糖與喬喬拿著小鋤頭,翻鬆田區的土壤,準備埋下她們的小祕密,翻土時特別細心,注意不傷到大樹的根。

M-201504-139-p0905-600x400

▲糖糖細心切著手中的荸薺,準備加入紅燒獅子頭裡烹煮。

M-201504-139-p0906-600x400

▲夢田的團隊成員組成了「菜宅大隊」,用心培養土壤,用自然農法種出青蔥等作物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