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永續的平衡

2015-04-08・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 攝影/李宜真

外蒙古夏日草原上的小濕地與全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相對於人類的金錢價值應如何衡量?衡量後我們對地球的信念與行為會改變嗎?

經濟學的論述主導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小到早餐價格,大到停灌休耕的農業補貼金額等。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早餐價格,其決定的因子卻不少,如食品原物料、運輸與能源供需狀況等,甚至在價格敏感地區,早餐的價格也須與其他競爭者做比較。

若以經濟學的術語而論,供需法則、價格彈性、邊際效用等,實際上便是背後操縱早餐價格的脈絡。同理來說,若想從理解永續的信念認知,譬如「以自然為界的永續發展,而非以自然為用的無限成長,致力於自然保育、社會公平與合理經濟利得的三重底線」,到轉述成為經濟學的邏輯是需要一些時間與嘗試的。過去三、四十年來,新興經濟學家依此原則陸續發展了如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污染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等學說,期盼將「永續」加入經濟理論架構,以達成促進規模、平等與效率的政策制訂模式。

生態服務的整體價值

以同心圓理論(強永續性)為基本架構的生態經濟學是我近年來較為關注的新興學派。實務操作上可先將自然、地景、文化等看似無法衡量價值的「服務」貨幣化,接著依循不同派別對於資源稀少性與擴張性的看法進行模型的推估與預測,計算出使用這些服務的使用者價格與限制。在台灣如二○一二年林務局委託台北大學所做有關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貢寮區吉林村,以及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的水梯田濕地生態與景觀文化價值的效益粗估為五億一千三百六十萬。雖然計算出的效益不算低,卻由於水梯田已失去農業生產的優勢與條件,加以水梯田的農業生產及文化價值,如帶動在地就業與農耕生活形態保存等,並未與政府的農業補貼連結,復育水梯田的規模仍屬小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二○一四年編列農地休耕補貼與轉作獎勵的費用一年高達一百一十億元,雖然辦理休耕的主因或許是因為WTO條款要求,但農委會發表的《糧食供需年報(二○一三年)》顯示過去三十年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從米食轉向麵粉(人均稻米消費量從八十四.四公斤降到四十五公斤,小麥從二十三.二公斤上升到三十六.一公斤)或許也是主因之一。

由於稻米需求大幅降低,為穩定價格,休耕似為必要舉措。以前段衡量整體水梯田生態復育與產業復甦而估算的價值必定高於每公頃四萬五千元的休耕補貼,但農民老化與水梯田耕作的成本不符,使得領取休耕補貼(或甚至可能補貼資格不符而廢棄)成為時代潮流。跨部門主管機關如何衡量水梯田整體價值,以提出符合三重底線的正確引導,才是生態經濟學計算自然價值所能提供的最大貢獻。

生態交易的成本

衡量自然價值與服務是從古典經濟學轉變到生態經濟學領域(過去通常以簡單的外部成本帶過)的重要轉變,但聰明的能源與金融家很快把腦筋動到「碳」,碳交易短短十年在地球的歷史的確是高潮迭起,且帶來許多的利益衝突必須克服與改善。

碳交易主要從污染經濟學的架構衍生出來,精髓在於將「碳」標上「污染」的對等價值,配以設立總量上限的自由交易市場機制,強迫大量排碳的商業活動(如火力發電廠、鋼鐵廠等)買入碳權,藉以提供誘因消減其碳排量(如引進乾淨能源技術)。

眾所周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地球永續的關鍵臨界值,一般認為應維持在三百五十百萬分率(ppm)以下,但世界氣象組織在二○一四年四月發布的二氧化碳月平均值已高達將近四百零二百萬分率。二氧化碳因人類大量需要消耗石化燃料的經濟行為而被釋放,「回收」或「降低」二氧化碳變成當務之急。

不幸的是,碳交易的設計機制卻比較像是華爾街的金錢遊戲。首先,每年碳交易的總量上限,各國政府從來都沒有達到共識過,因此以其為主要基準進行污染管制的交易其實並不存在。不但沒有總量上限,碳交易還允許工業化國家和企業以「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或「排放交易」等手段取得免費碳權或碳抵減。免費碳權和碳抵減的操作背後產生了碳交易犯罪,如虛報碳權(誇大減碳量)、匿報碳權(製造假碳權證書)或甚至盜取碳資產(利用駭客手法,入侵他人的碳資產帳戶)。這些舉措讓人誤以為碳交易降低碳排量,但只是不斷拉高基準或是虛偽的減量。

碳交易是在《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的二○○五年開始戲劇化成長與波動。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十年來的碳交易量從一百一十億美金成長到二○一一年的最高峰一千七百六十億美金,之後就一路如滑鐵盧般狂跌五十%。有些環保人士認為碳交易市場就如同信貸危機般的金融泡沫,但這次不只會把經濟拖垮,也把地球拉下至無法回返點。

碳交易是首個關注地球氣候變遷且涉及金錢交易的工具,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而言,碳的價值能被減碳良好的企業當成生財工具(也藉機鼓勵排碳大戶積極改善)或許是件好事,但不良且妥協的機制設計卻壞了當初的美意,而讓碳交易高潮迭起,失去減碳的真正意圖。

生態經濟學發展不過三、四十年,其中許多論述仍值得繼續探究,應用方面也還需各國政府深入琢磨。從三重底線的理論陳述到數字的轉換,經濟學也正在改變地球可以無止境供應我們所需的外部假設。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