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廚房看主婦的生活實踐

2012-10-01・從社區廚房看主婦的生活實踐

文字整理/潘嘉慧

因為蘇拉颱風延期的北北分社迷你論壇,九月十一日正式於台灣國家婦女館登場,以「女人撐起一片天~談社區廚房」為主題展開報告,分別就北區五個社區廚房-奇岩綠活烘焙坊、生活者工作坊、陽光廚房、手天品社區食坊及大直站的一籃菜工作坊為範例,進行訪問交流,帶著大家一起走入社區廚房的發展故事中,看見一群媽媽不計營利,投入理想的實踐過程。

▲奇岩烘焙坊。(圖/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奇岩綠活烘焙坊 打造健康社區

二○○二年奇岩社區發展協會設立了取貨站,與合作社開始協力夥伴的關係。當時協會承辦社會局老人訪視及送餐之社區互助福利服務計畫,也為弱勢及中高齡婦女找到工作平台,開始志工關懷訪視、送餐培訓。

長者的三低健康午餐,主廚們(每日一主廚,專長不同菜系)堅持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採用合作社的良質米、調合油為食材,在有限經費下製作營養健康的餐盒,並以環保鐵盒便當盛裝,共維持五年多的老人送餐服務。

除了「綠活健康廚坊」的營養餐盒外,邵子容和張美燕在取貨站成立之初以合作社食材製成點心提供社區居民利用,後來成立了「綠活烘培坊」。堅持綠色烘焙理念,使用好原料,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化學香料,不用改良劑、防腐劑。為了兼顧婦女的家庭照顧,目前烘焙坊週四、六、日休息,採預購訂製、限量供應,希望讓社區居民及更多人品嚐一份無負擔的點心。

希望透過社區互助產業,讓更多婦女可以就近得到二度就業的機會,製作讓消費者安心的健康餐點,助人利己。將來更期盼可以和社區醫療資源結合,聘請營養師研發更多慢性病患者適合的點心,共同完成社區永續經營的美夢。

▲論壇開始前,報告人一早就到會場準備。(攝影/吳蕙芬)

生活者工作坊 培育奇夢子的社區關懷基地

在共同購買運動的早期,因氣候變化,瓜果常擠在同一時期成熟,為解決農產品過剩以及瑕疵品賣相不好的問題,於一九九七年成立「媽媽生產班」,在林碧霞博士的指導下,將盛產的蔬果製成加工品如醃黃瓜、台式泡菜及果醬,後來又有手工饅頭、豆干等等加工品供會員購買。中間歷經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的過渡期,於二○○七年五月二日取得營利事業登記證,生產班正式更名為「生活者工作坊」。

生活者工作坊集結當初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幾位社員的資金,彼此有共識不以營利為目的,純粹延續以往共同開創的夢,由黃素瑤負責帳務,翁美川負責經營的部份,出資的夥伴雖然沒有實際參與,但以「完全信任」的態度給予很大的支持。目前廚房由兩位媽媽負責餐點和食品加工部份,另有三位精障朋友,負責餐廳前場招待、碗盤清潔、廢油皂製作以及回收瓶罐清洗、農產加工品分裝以及裝瓶作業。

這幾年下來經營狀況漸趨穩定,且出資者們並沒有營利的壓力,共同的理念就是要實踐:一、推廣社區廚房,供應熟食簡餐;二、陪伴精障朋友,提供工作機會;三、利用回收資源,再生環保產品。美川姐說:「很感謝能有這個機會,將我們對生活的夢、對土地的愛化為積極的行動力,希望可以長長久久的繼續在工作坊學習與接受挑戰,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慢慢歸還資金,並鼓勵社員們多多利用這個空間。」

▲生活者工作坊綠意盎然的大門口。(攝影/邱炘正)

手天品社區食坊 化為社區的一份子

手天品創立時的股東們都是合作社社員,對於產品定位一致的共識是:「生產天然無添加物的甜點」。反映在完全不添加人工色素及化學香料,不用乳化劑、氫化油及泡打粉的產品上,也反映在一張張百分之百成分標示的產品標籤上。

創立之初,生產的甜點主要供應合作社為主,現在除了合作社的訂單,手天品已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多了熟客回購及社區居民的支持。惠蘭說:「會想要維持這家店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明白二度就業的婦女的辛苦,她們有和一般求職者不同的考量、需求及限制,一般的求職環境對二度就業的婦女並不算友善,但在這裡,她們可以兼顧家庭及工作,不用偏廢任何一邊。」

在經營了三年多之後,二○○六年開始,前期五人組的陸續退出及新人的加入,大幅度的人員流動使得持股額度開始不平均,也使得利潤分配成了難題,而邁入中年的成員們體力無法負荷,諸如此類的問題開始出現。經過大幅度的成員變動之後,最初的五人組僅餘潘偉華及李惠蘭,她們決定買回所有股份,重新配股,使得所有員工都有屬於自己的股份。在偉華姐因另有規劃而離開之後,把薪資固定為時薪制,方便大家彈性運用時間,不須每日一定要做滿固定時數,沒有業績壓力,成員完全是以「有多少力做多少事」的態度來工作,相對可以減少過度勉強自己上工而導致的體力負荷問題。「比起雇主和員工,我們更像是一群朋友。」惠蘭說。

從主婦出發,讓生活更美好!
其實這幾個社區廚房的初衷都想讓生活更美好,以「陽光廚房」為例,紅雅姐希望提供單親或受暴婦女工作機會,為銀髮長輩製作健康溫馨的餐食,為弱勢婦女在社區中建立安身立命的基礎。而大直站「一籃菜工作坊」則希望為忙碌而沒時間煮食的社員或社區居民解決「食」的民生問題。「共膳」這個主意在大直站的幾個社員-謝燕珠、勵麗芬等人討論下,有了以社員廚房方式經營熟食的計畫,目標是服務有熟食需求的社員,促進合作社食材的利用,當農友生產過剩或有耗損時也能協助農產品的加工及利用。

▲生活者工作坊的用餐空間。(攝影/邱炘正)

社區廚房-帶領生活運動的最佳典範

這五個社區廚房中有四個是由社所組成(除了陽光廚房外),他們以共同購買的健康安全食材,提供餐食及烘焙品給社區裡更多人享用,這群媽媽們抱持著原本的初衷,從未想過要賺多少錢,在外人眼中看起來很傻,但也因為這股傻勁和堅持感動了許多周遭的人。從論壇的籌備到報告這段期間,陽光廚房因為不景氣等因素結束營業了;一籃菜工作坊也在五個多月的磨合後劃下句點,熄燈休息中。但這些經驗卻也提供我們更多不同的思考點,在論壇中討論發酵:社區廚房要以什麼樣的形式經營?要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是不是要回歸社員勞務自主?……。

很多地區營運成員正躍躍欲試,想投入社區共食廚房的行列。高雄美術館站以一人一菜或輪值主廚的方式組成「辣媽廚房」,九月份開始於每週五上菜,提供在地社員一同共食的空間;但台中東海的社區廚房籌備多年卻苦無人力可展開。如同綜合座談時公館站站長黃淑惠提出來的:「在地區營運或社區廚房規劃時,除了『想要』什麼之外,想一想『我』可以做什麼、『我』能貢獻什麼?」每個人都可以是其中的一份子,共同讓生活更美好,一起在合作中找幸福!

▲社員李如惠報告負責報告一籃菜工作坊的經營過程。(攝影/吳蕙芬)

▲以農產過剩的蔬果做為加工醬料的食材。(攝影/邱炘正)

「讓社區廚房成為帶領生活運動的最佳典範」美川姐如是期許生活者工作坊,也為社區廚房運動開了一扇窗。

原刊登於2019年8月188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