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食地與我 夥伴感言

2017-12-07・社內大小事

文/柳家瑞、許君能、凌鳳儀、林東隆、呂思慧、陳翠華、張惠娟、于有慧

此篇為「腳踏食地 廣結綠力共創好生活」夥伴們的感言。

▲2017年由木柵、景美、新店、林口、東門、新莊、三蘆、板橋、雙和九區自主發起推動腳踏食地好生活,是北南分社實踐關懷地方的里程碑。

柳家瑞(理事、新店區夥伴)

北南「腳踏食地好生活」專案計畫即將進入第二年(2018年)了,今年初開始時很開心的計畫發掘社區的光點人物和故事,一來呼朋引伴共遊共學,再說合作社的倫理價值就包括關懷社區,這樣的機會正合心意。即使中途轉換跑道當理事,仍有幸參與些第一線的活動,接觸到的地區好故事也讓我感動不已。

今年各區許多篇人物事蹟文章已發表在北南臉書頁,不管是站所報導或友善團體人士事蹟的介紹,讀來都讓人驚艷;其中參與採訪寫作的社員與受訪者會建立更友好深入的關係,文字照片紀錄則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社區光點的意義價值,分享擴散善美的能量,真是太好了。

北南9區常在營委會後聚會,討論、分享甚至支援彼此的各項任務,譬如說計畫採訪須分工聯繫、照相、錄音、撰寫,一定要合作,還要學會怎麼把錄音檔給撰寫者、怎麼樣找合適對象、想訪問題綱、找誰寫等,從上課學習到產出文章地圖,我看到每個人的勇氣、努力及進步,過程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明年期待北南所有地區都能參加,讓更多在地光點可以用今年設計好的FEC分類圖示點在電子地圖上;光點就像夜間天上閃爍的星星,標示出社區重要的力量,期待藉由此計畫連結更緊密合作的網絡,促進共好的在地生活。

▲景美地區營運主委許君能說,因為參與腳踏食地,夥伴們更想深入社區,整個動起來。

許君能(景美區營委會主委)

「腳踏食地好生活」推動計畫的形成及發展,不但超出我的期待,而且漣漪還在擴散中。

我是北南分社年費小組的一員。依據北南分社年費專案補助原則,一區可申請上限一萬元的補助。說實在的,這樣的補助,每區只能小做;因此我們鼓勵各區提案能盡量跨區合作,把計畫做大。當我看到木柵站提出的「社區達人來開講」,直覺這可以擴大來做。我找了當時新店站的主委家瑞,與剛從郁玫手上接棒木柵站主委的玉珮討論大文山三區合作的可能,林口區主委鳳儀一聽說也加入討論。

玉珮很快的提出腳踏食地的構想,這個計畫以站所為據點,可以盤點在地的資源與需求,而在走進社區的同時,也可能擴大合作社在地的社員及影響力。這也是我想做的,而且我覺得這個計畫可以再從四區擴大,不只是出於多一區多一萬元的資源整合考量,亦是促進北南各區之間長期合作一起完成共好的目標。

我是個業務傾向的人,也善於溝通協調,於是我逢人就說,四區變九區,最後成為北南分社全社的專案。腳踏食地推動近一年,在我看來,這應是分社層級最成熟、最完整的任務型組織。

我和景美站站長麗霓,本來就希望多認識里長等一些地方人物,又因腳踏食地讓我們更想深入地方,於是站務以及營委會夥伴整個動起來。景美站的社員以及利用額的逆勢成長,我覺得跟我們積極投入連結在地有關,景華里長後來也成為我們的社員,雙方合辦活動,營造雙贏的共榮。而因要寫光點故事,我們也挖掘出在地有文字力量的社員及年輕人,沒想到一個計劃認真實踐,可以捲動這麼多能量進來。

做這件事(腳踏食地)辛苦嗎?怎麼會!這麼有趣,又有很多的學習,像找前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許芳菊來教我們採訪寫作,還有荒野綠活圖講師、也是社代的育章來教作電子地圖,我也看到玉珮如何有組織、有系統、有策略的帶動大家執行,這些都是很好的收穫。我在這個團隊裡做的都是我能力做得到的,比如做做海報啦,幫忙訂便當、借場地,如有他區夥伴對計畫不清楚,幫忙說明及協調之類的。

走到現在,我只有甘,沒有苦。我知道,我們正在做對的事,我相信,腳踏食地的漣漪還會繼續擴散。

▲林口夥伴鳳儀在訪談陳詠立園長及劉誠中校長這對夫妻時,深深感受他們有捨捨有得的人生智慧。

凌鳳儀(林口區營委會主委)

林口夥伴初期熱情相挺,踴躍參與,提供許多光點,協助聯繫安排採訪,但實際開始採訪分工時,有因身體不適,後繼無力淡出,有因身兼數職分身乏術,無法參與,深感受挫與孤單。

相形之下,他站人才濟濟,團結動員,分工合作,在召集人玉珮嚴謹的規劃及強效的執行整合下,都能依照進度刊出一篇篇精彩的光點文章。林口光點文章卻一拖再拖,真是愧對大家,我的焦慮及壓力好大,但身為主委必須承擔,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林口的光點採訪撰稿。

五月至八月期間,實際採訪了三位光點人物,每次採訪投入過程都是享受,樂在其中,滿滿的感動讚嘆與啟發。覺得自己何其有幸能夠採訪這些光點達人,親耳分享他們的血淚故事,當初孤軍奮戰的怨氣一掃而空,現在最大的期望就是趕快衝刺努力完成手上的採訪稿,早日刊出林口的光點故事。

林東隆(新莊區夥伴)

腳踏食地迄今也已九個多月了,在參與的過程中感謝玉珮用心的帶領,不僅安排了許多學習成長的課程,更非常有耐心的指導我們每一篇的文稿,雖然來來回回的改了不下數次,但玉珮總是親切的鼓勵著我們,讓我們這些後輩感佩不已。

無奈在上個月,我個人因工作因素恐無法繼續參與腳踏食地的運作,經百般考量之後決定向玉珮請教有無可能退出專案?沒想到玉珮在百忙之中願意傾聽我的想法,並鼓勵我不要輕易退出,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句「我們是一個團隊」,當下令我非常的感動眼前這位前輩竟能如此體諒、關懷、鼓勵、支持與陪伴著團隊的每個成員。

我覺得參與腳踏食地最大的成就,不僅是在尋訪每個光點中所帶來的收獲與驚喜,而是在這個團隊中每位前輩都能運用自己的專業背景,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一起來成就這大家有共識的專案,而身在其中的我們是感到幸福的。

自從參加了腳踏食地之後,讓我慢慢地認識合作社的理念與合作精神,老實說雖然還在學習中,也有部份是目前還不理解的,但我覺得在合作社裡最大的好處是大家都能充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求同存異的共識,共同參與、共同承擔、共同合作,我覺得這是在外面的公司社團或其他組織所最難人可貴的。

呂思慧(東門區夥伴)

原先以為合作社僅是讓社員採買食材和生活用品的商店;偶爾有些烹飪課或環保生活手作品課程。在因緣際會加入腳踏食地小組的工作後,我發現原來合作社可以做的事情有那麼多,合作人因氣味相投而凝聚的力量可以那麼大。從沒想過要參與這麼一件事,但就這樣進入了。從參與例行會議、編採營、綠活圖教作課程,一直到近日即將舉辦的知名作家講座,原來腳踏實地專案能為我帶來如此豐盛學習新知的機會,這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為我有些死氣沈沈的主婦生活平添幾分趣味。

而在每次的會議,北南各區的夥伴都讓人感受到滿滿熱情與活力,大家都在忙碌的生活中擠出時間來參與專案,這是另我非常佩服的,因為我們總是專注在為自己的事而不是像這樣為群眾的事而做。想想自己除了在FB上當酸民罵自己看不順眼的議題,還能更具體的做些什麼呢?既然都參與了腳踏食地的專案,那不妨也加入地營會議的討論,看看大家都在這裡做些什麼呢?那就繼續下去吧!到地營會議打滾玩耍囉~

▲雙和夥伴採訪福和濕地教育園區園長潘增鑑,在愉快的交流後合影。

陳翠華(雙和區夥伴)

今年初站所加入腳踏食地活動,主委林月照委託我當窗口,本以為只是開會帶訊息會回站所分享,沒想太多就答應了,但事後才了解原來此活動主要目的是想以站所為中心去發掘在地符合友善、照顧……的人、 事、物。本以為自己有能力獨立完成一個月一篇的報導文章,就別麻煩其他人(社員常說在合作社比上班還忙),但實際操作後才發現這並不簡單。於是向主委月照及教委張鳳提出自己的不足,二人二話不說,,馬上在地區營運委員會中向其他委員告知此事,希望大家一起來完成此事,於是當天立馬分三組,提出並討論適合報導的光點,然後分配工作。

有人說「一個人跑可以跑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很遠」,此事讓我深刻感受什麼是合作人的精神,就是大家不分彼此一同協力完成一件事,就像家人一樣,在你最無助需要幫忙時,第一時間跳出來相挺的絕對是家人,而雙和夥伴就像家人一樣。

▲腳踏食地的最初構想,來自木柵地區這個共識高、執行力高的營運團隊發想出來的「社區達人來開講」。

▲北南分社編委會主委有慧(左二)支援新店夥伴,一起採訪新店光點技嘉的生態綠屋頂。

于有慧(北南分社編委會主委)

2015年底,北南編委會在規劃未來發展方向時,以地圖方式呈現社區走訪足跡已被列入,也在2016年第二階段編採營中安排地圖製作課程,但礙於人力不足,並未立即實踐。

2016年木柵站提出「達人開講」專案構想,到2017年轉變、擴大成九區合作參推動、以走訪社區光點為訴求之一的腳踏食地專案。對編委會而言,透過地區營運力量實踐社區走訪,與編委會原本想法不謀而合,編委會能提供採訪人力、編輯及發表平台,橫向合作與支援,並藉此專案凝聚各區之間的向心力,實為美事一樁。

一件美事,若僅由少數人扛起,勢必包袱沈重,若集眾人之力,每人成就一點,加總起來的成果即頗可觀。

在參與過程中,我看到夥伴的熱情,在玉珮的帶領下,按部就班,配合上並不是太困難,比較大的挑戰是,素人寫作,文風及文筆落差大,是不是要調整?還是保留多樣性風格?在這方面,我和玉珮一人扮白臉、一人扮黑臉,雖然不少夥伴在一開始被玉珮質疑或要求修改時,可能多少會不太舒服(包括自己都被要求要去補訪2次),但我很驚奇的是,夥伴都願意去做,一改再改,使得這些光點的故事能更動人,也吸引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我們在做的事,北南分社的臉書粉絲頁的瀏覽量也因此提升,這些都是意外的收穫。

張惠娟(東門區夥伴)

在參與光點寫作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透過採訪過程感受到被採訪者的熱情與信念,在生命感動生命的瞬間,感受讀人藝術美好的同時,也很想透過隻字片語與更多人分享這份難得的悸動。更希望有朝一日小小光點的合作串聯,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多有溫度的亮點。

在採訪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採訪東門站資深社員美株姐,當天她搬出了厚厚一疊文件,平常給人務實幹練印象的她,從她翻閱二十年前資料的眼神裏,我看到時間之流的無情與合作魂的有情。合作社多年來靠這群前輩一點一滴的灌溉滋養,一言一語的改進磨合,全都呈現在那泛黃的文件檔案裡。

還有,在採訪東門站長佳賢時,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顛覆了我往日對這位憨厚大男孩的印象,原來他心思細膩,這些年來,他不但沒有被繁雜的站務工作抹滅了熱情,而且他對合作社是有夢想,有願景的。他觀察到站所位置的社員特殊性,提出站所未來合作方向的可行性及建議可以朝著共老議題努力。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