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前進的初衷

2016-10-13・社內大小事

文╱潘嘉慧‧北南分社組織課課長 口述‧攝影提供╱鄭正勇

▲當年鄭正勇教授(後排左一)和同事、學生們在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的農場合影,林碧霞博士(前排中間)時任研究助理。背景是亞熱帶第一批成功栽植結果的直立式黑后紅葡萄,地上覆蓋作物則是從巴西引進的百喜草,兼具防止土壤沖刷及肥土的用途。

鄭正勇教授慨然:「碧霞離開一年不喜歡,似乎都可以劃上休止符了。逝者已矣,來者不可追,留下來的空白,就讓大家努力填補了! 」身為主婦聯盟合作社的職員與社員,我始終非常感佩為合作社開疆闢土、無私奉獻的前輩們,尤其是林碧霞博士,一路走來,她用生命感動每一個人。不論是當年草創時一起打拼的主婦們、受她指導的農友們,或是曾經共事的同仁們,都能深刻感受她對人的溫暖以及做好事情的堅持。我常常問自己:「除了一顆感念的心,如何延續碧霞博士對這塊土地的關愛? 」把思念轉化為肥沃的養分,讓友善農業的種子繼續發芽、茁壯,延續她的精神,在合作之路穩定往前走!

友善相待的真誠

在碧霞博士離世對年前夕,來到她與鄭教授的家中,一如往常,鄭教授為我沖了杯茶,坐在他們習慣接待客人的餐桌上, 聊聊碧霞博士與合作社。「一九七三年,我從德國回到臺灣大學任教,隔年碧霞就到果樹生理研究室擔任我的助理。她很聰明,對於實驗室裡的儀器操作非常容易上手,只要有新的儀器進來,讀過操作說明書之後幾乎都難不倒她。」他不改幽默地說:「這輩子唯一一個她沒辦法駕御的機器─就是汽車,但她有一位很好的司機。」當碧霞博士開始參與共同購買,奔走於田間協助輔導農友時,他總是開著吉普車,當一位盡責的司機。因此共同購買創立之初,很幸運地有了兩位農業專家,提供寶貴的專業技術,協助農友生產我們所需要的蔬果。

早期因為蔬菜農藥殘留嚴重,碧霞博士、翁秀綾等一群夥伴開始協助農友,改變原本慣行種植方式,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到農地教導農友做堆肥,從減少用藥到友善種植,一點一滴建立起互信基礎,當遇見問題時就共同解決。鄭教授說:「當年農藥檢驗技術並不發達,也沒有那麼多精密的儀器可檢測,如果不是仰賴與農友間的誠信基礎,早就不知道吃下多少農藥了。」如今,檢驗儀器與技術更為精密,連極細微的殘留都可以測出,卻也因為檢驗或多或少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疑與不信任。他說:「如果碧霞還在的話,她會說:『多一點同理心,彼此友善相待吧! 』當合作社組織愈來愈大時,更需要找回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對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和諧的互動關係,才能夠永續經營。」

解決問題的存在

「她花七年時間做了一篇有關果園土壤有機質研究的博士論文,為的是從根本去提升臺灣水果質和量的問題。」因為關心臺灣農業的發展,碧霞博士的論文多半圍繞在如何幫助農友提升品質的研究上;在鄭教授眼中,她是許多農友的導師,「她對農友非常有耐心,不論是蔬菜、水果的種植問題,只要農友提出疑問,就算是半夜打電話來,碧霞也會努力想辦法為他們解答,幫助他們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她所做的一切,都充分表現出她的天性。」不論是到田間調查,或是在實驗室裡的研發,碧霞博士一方面希望幫助農友與生產者,一方面也須滿足社員需求,全心全意想著如何讓合作社更好。

從追求安心食物到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共同購買運動, 其中天然清潔用品是碧霞博士在實驗室裡的重要研發成果。談起當年, 鄭教授說:「碧霞是一個很有毅力的實驗研究者, 尤其在化工方面特別有天分。為了研發出清潔力佳、不傷害肌膚的清潔劑, 她收集了許多橘皮, 嘗試萃取橘油, 做出臺灣第一支天然清潔劑。」碧霞博士從母親和女性的角度出發,讓媽媽們每天在接觸、洗潔餐具及衣物等家居用品時多了幾分安心。長期關注低硝酸鹽蔬菜的種植, 改變農友大量施用氮肥的習慣, 減少對土地及水源污染, 在在離不開對環境的關愛, 希望留給下一代更安全、美好的生活。

碧霞博士留下的美好印記一直烙印在大家的心中,同時我們也享用著她畢生努力的成果,在天上的她會想和合作社的夥伴們說些什麼呢?鄭教授說:「我沒有辦法確認這是不是碧霞想說的話,但我想她會希望大家在面對問題時設法解決,將崎嶇的路面化為坦途,才能不斷前進! 」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