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員黃素津:燃燒不滅的認同

2016-10-01・社內大小事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郁玲

▲三多站的公告牆貼滿《綠主張》月刊的「圖說八道」,是黃素津最喜歡的單元!她豪氣地說,「第1 期至今156 期,不見的不到10 本。」以及更早與主婦聯盟基金會合刊的《主婦聯盟綠主張》月刊都在。(攝影╱高韶廷)

在高雄的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段,如果看到一位戴著墨鏡配安全帽、披著亮橘色外套,騎著腳踏車,後面裝著菜籃的小飛俠,莫懷疑,她是主婦聯盟合作社高雄地區的社員黃素津。

M-201610-157-p1401-350
▲這套裝扮是黃素津的基本配備,她特別一件一件穿戴,讓我們拍下她平常的樣子。

解說員:社員的領路者

1994年共同購買進入第二年,黃素津成了其中一員,位於臺北中和的理貨勞動合作社,她幫忙包黃豆秤重,一路參與至今。談起1992年加入主婦聯盟基金會的機緣,「我原本在外商銀行上班,離職後在報紙上看到主婦聯盟基金會的活動,覺得好奇,心想不如去了解看看。原本只打算休息幾個月再回職場,進來後發現這裡比上班好玩多了, 從此改當『米蟲』到現在。」剛開始她參加的是環境保護委員會,問及為何對環保議題有感?「自己的興趣吧!還在上班時,整個公司只有我帶便當盒買自助餐回來吃。」如同合作社已不回收蔬果類塑膠袋的現在,她仍然保有將清洗後的塑膠袋倒掛在拖把柄上,和衣服一起晾在陽臺的習慣。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黃素津有過很多身分,監事、社員代表、解說員、評核員、苓雅站地區營運委員會委員, 同時身兼苓雅站、河堤站的臉書粉絲專頁管理員,每個身分都是一份深刻的參與和承擔,「我不排斥當解說員,可能和曾在主婦聯盟基金會擔任生態解說員( 綠人)有些關係。哪裡有缺,我就去,應召啦! 」她一貫爽朗地說。高雄地區從南到北跑透透,每站都有她的解說身影;同時也是評核員,協助社員取得解說員資格,「一開始,高雄只有我一個評核員,某年一整年密集評核,隔年拿到扣繳憑單才發現領了那麼多場, 解說費、評核費有好幾千元。」

入社說明會是讓準社員知道自己是「社員」的第一個機會。黃素津認為, 經過一場入社說明會後再決定是否入社是必要的,準社員對合作社有初步的認識,而不是把合作社當作另一個有機超市。她坦言,大部分準社員都不想聽入社說明會,不少人反映,「其實我很早就想加入,但沒時間來聽課啦! 」對於這樣的說詞,她揮揮手說,這些都不是理由啦!「曾聽聞韓國女性民友會生協的嚴格入社方式,不只聽完入社說明會,還要進行家庭訪問,參加相關活動等考評,才取得入社資格。歷經這番的考驗和篩選,社員的認同度高、向心力強。」畢竟每一關都是「你確定要入社嗎? 」的再三確認,讓她好生羨慕。

解說是一種專業

「每個解說員都很敬業,當然也怕一問就倒,畢竟合作社發展多年,事務龐雜,對於檢驗方式、產品細節等是大家害怕的部分。」黃素津透露解說員普遍的心聲。解說員回訓課程、網站、月刊、生產者面對面及生產者之旅等活動,都能讓解說員了解更多,特別是每年必須參加至少12小時的進修課程。在公版簡報檔的輔助下,內容的扎實度不是問題,她笑說:「最困難的反而是在表定時間內講完,因為資料太多啦! 」

過去黃素津總帶著一本《入社解說123 》和一箱道具就上陣。「《入社解說123 》共有三版,我通通都留著喔! 」黃素津細數著,第一版是灰色封面,第二版是綠色封面,最新的第三版是白底彩色印刷,「2007年的解說員培訓教材光碟,我也都留著。」她傳來一份如編年史般的資料, 摘錄其中一段: 2009年7月第一版問世, 共39頁簡報;2011年6月第二版問世,共37頁簡報,其中刪去2008年公益金補助專案、分社組織架構圖;2014年11月第三版問世, 共34頁簡報。

直到,「評核郭麗卿那一場,看到她的簡報裡加了很多資料,相當豐富, 促使我開始學做簡報。」而某次在美術館站解說,「3C設備又不貴, 為什麼不用投影比較清楚? 用聽的好吃力。」社員的建議給黃素津很大的刺激和提醒,就此改變她的解說方式。

M-201610-157-p1402-600x400

▲2016 年8 月29 日,細雨斜斜,遇上「伯大尼之家來我家」活動,黃素津一如往常地到三多站幫忙,當然也順便買菜啦!

參與的過程難免失望,「某資深社員曾說, 解說員其實是幫合作社背書。但合作社有些地方她不認同, 因此不想當解說員。」黃素津談到:「不完美是事實, 但也沒有完美的合作社。」她認為, 解說員不是合作社的宣傳員, 合作社也不是永不做錯, 在簡報檔裡她會加入「脫箠」( 臺語, 釋義為出狀況)事件, 一起承認、面對、解決錯誤, 正是合作社引以為傲的公平和透明!

入社解說即將邁入第十個年頭,地區營運亦然,如同2008年3月時任理事的陳岫之針對2007年台南分社地區營運專案報告寫道:「合作社若想成為真正的合作社,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教育預算、組織人力的投入是無法精省的。地區營運談的是『社員的自主管理』,地區社員要有意願承擔合作運動的使命,此共識是必須的。」入社解說和地區營運的發展如同一條緊緊相纏的麻花辮,沒有社員支持的合作社是假的,沒有社員參與的合作社是虛的,如果擴張是消費合作社的宿命,當好一個「社員」是唯一的責任!

2007年,可說是台南分社地區營運輪軸的啟動年;同年3月10日,台南分社的地區營運籌備委員會正式起跑,入社解說也率全社之先試行。而今,台南分社將近60位社員解說員及職員解說員,聯手支持11個站所,每月超過30場入社說明會。不論是講座、烹飪課、會議或產地拜訪,總能見到黃素津低頭奮力筆記的樣子,背著黑色大包、背包上那隻頭上冒根苗的臺灣黑熊布偶的背影, 在各站所進進出出。如她這般一路相伴始終如一的社員不少卻也不多,這般願意「勇於承擔」,真心開放自己全心感受這20年來世代差異轉變,正如今年將步入耳順之年的她,一場又一場的入社解說中,燃燒的是自己對主婦聯盟合作社的高度認同。

M-201610-157-p1501-350

▲尚未使用電子簡報前,黃素津總會帶著一個道具箱進行解說,蛋盒、塑膠網袋、可回收玻璃瓶、蔬果類塑膠袋一應俱全。

全社第一場入社說明會

早期填資料、繳交股金即完成入社程序。2007年12月明定,完整參加入社說明會才能正式入社之前,同年5月台南分社已率先試行入社說明會。第一場是怎麼開始的呢?回到2006年12月1日,高雄地區營運籌備委員會委員舉辦讀書會,共讀《合作社與合作事業》,一直沒有機會落實的入社解說,也是當天的話題。黃素津翻著舊筆記回憶,「劉賢瑞主講從主婦聯盟基金會到合作社的過程;張美雲主講合作社組織與七大原則、為何從公司變成合作社、什麼是地區營運;我負責產品開發與把關、一籃菜、中藥材,每個人平均分配10分鐘。」實戰版的入社解說就這樣開始了,兩週後三人正式排練。已無法確認第一場的正確時間,她只確定在河堤站,推測是2007年1月後不久。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