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社代林憶秋:從女人到領導者

2016-03-03・社內大小事

文‧ 攝影/陳怡如‧ 北南分社宜蘭地區社員

2015 年11 月7 日奔赴臺北反貨貿(《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反馬習會,林憶秋參與人民作主教育基金會遊行志工行列,提出食安檢驗不可退、農民權益不可讓、勞工生計不可賣等主張。人民作主教育基金會成立於2014 年,由「核四公投促進會」主辦的「人民作主」運動轉換而來。(攝影/張堂庫)

「全世界的財富,女人擁有的只占1%。1杯咖啡賣100元,種咖啡的農人只賺1%,跨國大財團賺70%。這不合理啊!我從《主婦聯盟》會訊裡讀到一天有三次機會可以用消費來改變世界,這就是我們能做的!」現任第5屆社員代表林憶秋,以宏亮的嗓音,堅定地說著對不公不義的反思,從而以行動力求改變。

自覺而改變

個頭嬌小的林憶秋, 一頭濃密的清湯掛麵髮型, 讓人猜不出他的芳齡, 更猜不出社齡。1993年,他偶然讀報紙報導主婦聯盟基金會資源回收計畫,就一腳踏入這個與女人為伍的組織。23年來的參與,可以註解為:一段女性自覺及公民自覺的人生款款行。

參與帶來更深的自覺, 回想1995年一個機緣,林憶秋與兒子共同的鋼琴老師推薦,慈林合唱團正在招募團員,他幸運成為創團團員,一圓小學五年級時的夢想。開懷歌唱的四年時光,迎接他的是開啟民主自覺的另一段旅程。「一開始我並不清楚慈林教育基金會1在做什麼,直到某天基金會二樓的圖書館辦理交換書籍活動。我很喜歡文字,偶然間被《我喜歡這樣想你》的書名給吸引住了!就打開閱讀,第一次知道鄭南榕2的故事。」

從書中世界,林憶秋走進現實生活中關注臺灣民主議題。《閱讀的女人危險》提到:「當女人學會閱讀以後,世上就冒出了婦女問題。」並註解:「因為讀書的女人喜歡追問,而追問之後會打破根深蒂固的成規舊章。」他不服男女不平權的傳統價值觀,「我們可能接觸過這類觀點:修行一千年才可投胎為男人,修行五百年只可投胎為女人,把成為男人放在比較高等的位階。」他舉魯道夫‧ 史代納《靈性科學入門》:「人類投生,一次是男人,一次是女人,每次投生之間相隔一千年。」這樣的男女平等之說才能教他信服。因此,他堅持文章使用代稱「他」,不使用「她」指稱女性。

林憶秋以主婦聯盟基金會的精神「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如同一位女性志工自稱:「就像女人的身體住了一個男人。」他熱切地參與社會議題、社區大學終生學習課程及登山健行,像個好學海綿一樣,練習開拓自己的經驗,讓身心靈更「平衡」。

M-201603-150-p0402-350

 

▲遊行志工從經濟部走到凱道,林憶秋說:「馬政府強欲佮中國簽貨貿、服貿,這會傷害到農林漁牧佮中小企業,對咱个食安嘛是足大个威脅。」(攝影/張堂庫)

民主自習課

想當年,他的婆婆見他這般忠誠利用合作社, 也不禁嘮叨:「錢放在你身上會咬你嗎?」他不以為忤,自十八歲出社會經濟獨立以來,理所當然地以農會櫃臺工作的薪資,支持共同購買的理念。2003年主婦聯盟合作社為建置三重廠房, 向社員借款,他評估自己的能力後,立刻出資相挺。

2011年,林憶秋開始參與宜蘭地區營運委員會,代表參加北南分社營運委員會,進而出席總社生活材委員會。他分享:「一開始,我很多事情都不懂,先仔細聆聽別人發表。出席幾次後,比較熟悉會議流程,也漸漸有了膽量。我代表參加就有表達意見的責任,但是不要抱持著別人一定要接受我們意見的心態,而是提供意見給人家參考,就算經過討論後未被採納,我們的心聲被聽見也很好。」

2013年年底當選社員代表,因此2014年擔任宜蘭地區營運委員會主委,學習撰寫開會提案、主持會議流程並掌控時間、清楚表達想法等等。「過去學校的教育體制, 縱然有班會,也是老師報告完就讓學生自習,從來沒有真正地學習民主制度。」學習民主對生活的實質益處,他說:「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人與人面對交流的場合,都很受用。」

M-201603-150-p0403-600x400

▲2012 年林憶秋去杉原沙灘參加拒絕美麗灣音樂會,因此畫了阿美族人門前種的麵包樹、反核歌手巴奈與那布、美麗灣。

「氣氛熱絡、人氣旺。」這是林憶秋對宜蘭地區營運的印象。2015年開始籌辦的四季聯誼,每季由不同社員策劃統籌,活動有料理教做、一家一菜、有獎徵答、產品講座,穿插帶入環境議題,每每高朋滿座。或許是宜蘭社員多有從事友善農耕的經驗,或身為華德福學校家長重視慢學,更可能是因為相聚在宜蘭社員經營的小店, 諸如和平街屋、來去放空咖啡工作室、宜蘭友善生活小舖,別有質樸、緩慢的氣氛。若問推動地區營運的挑戰,他認真地說:「上班族社員無法參加平日聯誼,若舉辦在假日又往往是多數人的家庭日。」

在社員代表任期最後一年,他期許分社分立能大獲進展。「東部地區的社員,本身多有農耕經驗,生活周遭不乏友善耕作的小農,直接向農夫買的情況十分盛行,因此在合作社的利用額相對於都會型地區的社員,會顯得較低。這不代表我們的消費力不足,而是我們的特質會優先支持在地。在分社分立的前提下,更能彰顯這樣特質的益處:尋求在地小農、生產者,直接供應在地,減少碳里程、包裝材、管銷成本等等。此外,社員的意見也會更快被聽見。」

受訪前,林憶秋在宜蘭友善生活小舖上英語課,興奮地轉達課堂上聽到的新知:「WHO發表18至65歲以前都算是年輕人。外表老,那是正常的,心只要不覺得老,就很有活力。」熱力四射的他,如今仍常常參與街頭遊行,關心議題舉凡反核電、補正《公民投票法》,也曾熱衷參與太陽花學運。勁有學習力、生命力!

M-201603-150-p05-350

▲萬華社區大學開設「臺灣田野美學」課程,林憶秋向林滄淯老師學習關懷土地、在大自然中自由地作畫。(攝影/林憶秋提供)

說臺語的天使

座落慈心華德福學校旁的宜蘭友善生活小舖,是合作社班配取貨點,名叫「友善好客班」。林憶秋協力班員訂單及收款等事務,大家叫他柳丁(臺語),起因於他愛吃合作社的柑橘果醬,遂幫自己起了這個暱稱。 柳丁常常說臺語、寫臺語。他引用《靈性科學入門》:「語言是族群的大天使。」他在生活中天天照顧這位大天使。與他共事的合作社同仁,也想用臺語回覆他,卻常常鬧出笑話,寫出很奇怪的諧音字。若有心練習,柳丁說:「先用臺語思考來閱讀書報,接著我手寫我口,怎麼說就怎麼寫下來,並且查閱臺語辭典,只要有心就會愈寫愈順。」有一天在報紙上讀到「踹共」一詞,後來才知道是「出來講」的臺語諧音,他佩服這種創意:「文字是靈活的,隨時代而改變,當然也能創造文字。」

M-201603-150-p06-350

▲2014 年3 月8 日,宜蘭友善生活小舖組團參與臺灣廢核大遊行宜蘭場。(攝影/顏郁玫)

柳丁的座右銘:「當全世界的人都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個人的幸福。」出自日本詩人宮澤賢治《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聽的故事》。他用臺語解釋這句話帶來的啟發:「這個世界是一體,無可能家己好就好,一定是逐家攏好,才有可能家己嘛好。」這就是他奮力關懷社會的堅定心意!

備註:

1慈林教育基金會設有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台灣民主運動館,收藏展示臺灣社會運動團體、民主運動軌跡等史料。

2鄭南榕(1947-1989),爭取全面言論自由、主張臺灣民主化發展、推動臺灣獨立運動等等。被以涉嫌叛亂罪遭傳喚出庭,拒絕被捕,最後自焚表示抵抗。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