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員共同學習,為生活闢出新路

2014-07-16・社內大小事

文/鄭維鈞 圖/顏郁玫

▲2014年合作找幸福花蓮場「相師於在地,戶外的早餐課」:當人們背起行囊,願意走向在地,並且謙卑的學習,彼此獲得的並不僅是一頓共食的時光,而是視野的轉變,進而重新省思我們的生活態度。

合作社界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合作社的成功要件有三,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還是教育。」

合作社之所以特別需要教育,是因為合作社不像一般公司強調資本結合,而是凸顯人的結合。因而,社員認同對合作社的發展舉足輕重,合作社也透過教育以鞏固民主管理的基石。一九九五年,國際合作社聯盟於英國曼徹斯特舉辦成立一百週年的會員大會,通過了合作社七大原則之第五原則:「教育、訓練與宣導」─為了有效奉獻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對其社員、選任人員、經營者與職員提供教育及訓練,也同時對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與意見領袖,宣導合作社之特質與優點。

合作社事業的終極價值:幸福

基於合作社對教育工作的重視,主婦聯盟合作社將合作教育、產品教育和環保教育的推展列於年度計畫中,並逐步建置以一般社員、選任人員、職員和生產者為主體的課程系統。相關部門秉持教育推廣的熱情與必要性,在各自分工上舉辦各種教育訓練與研習活動。誠如各分社教育委員會規劃舉辦的「給社員的基礎課程」、為各類選任人員量身訂作的培訓課程、委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的環境教育課程、企畫部推動的合作綠學堂、主婦講堂,以及各站所常態推出的各項寓教於樂的課程等,讓合作社的教育活動呈現出多元蓬勃的盛景。相較於亞歷山大‧ 賴羅在《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裡直言合作社運動忽視教育,主婦聯盟合作社針對社員教育挹注大量資源,絲毫不敢輕怠。

此外,主婦聯盟合作社自二○一二年國際合作社年受內政部委託辦理「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進行合作社事業理念推廣及實務培訓,至今已邁入第三年,獲得社會大眾廣泛迴響。該專案除了系統性介紹合作社事業,以及循序漸進栽培合作社人才之外,主婦聯盟合作社身為合作社界的一員,兼具將合作社精神與事業模式對外推廣的義務,對於整體社會與經濟結構以及合作經濟在台灣的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執行的前兩年,由於主婦聯盟合作社擅長經營婦女活動,目標為「扶助經濟弱勢的婦女」籌組合作社,透過此一過程尋找女性的集體幸福。而二○一四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展現了更高的企圖,計畫將主婦們籌組合作社的經驗分享到大專院校,讓台灣的年輕世代趁早接觸合作社運動與相關的入門教育。亦即,在青年投身資本市場的血汗生活之前,可以認識到「另一條通往幸福的路徑」。例如,新竹分社的場次選定在清華大學舉辦,宜花東發展籌備委員會的場次由東華大學教授張瓊文規劃,正是回應發源於十九世紀英國的合作社事業模式能夠在台灣「世代傳承」的想望。

此外,「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透過分社社員勞務承攬來執行,有另一層「組織社員」與「鼓勵參與」的功能性意義。分社社員完成自我組織後,或以分社教育委員會的形式,或以社員團隊的模式,進行規劃與分工,實踐社員的「自主勞動」。長遠來看,合作社欲推動社員勞務承攬制度,以彰顯合作社中的勞動價值,並深化社員共同出資、利用和經營的理念;近年的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即是透過教育這一類可親性較高,且主婦們較為關注的領域,來試煉社員自主勞動精神與社員端的組織發展。對於後續各地區營運委員會的健全完備,奠下良好的基礎,並產生賦權增能之功效。

包含行政團隊與總分社教育委員會,在合作社提昇教育內涵的理念下,致力於將各種型態的課程落實在日常的鋪展。誠如賴羅博士所說,「一個合作社對社會的助益究竟多大,往往可以從它在教育活動的活潑情況來衡量。」希望社員可以透過網站或週報來了解並且參與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在共同攜手追求「創造另一種可能性」的道路上,不只是生活者,也是樂學者。(作者:人資部教育專員)

合作找幸福花蓮場─我的未來,有了新的選項

文/應尚樺

大多數學員都跟我一樣只是個學生,從第一堂課「崩世代的逆思維」,到最後一堂課「他山之石:國際合作社案例」,認識合作社的力量─藉由共同購買或共同勞動,即能展現守護大地的力量。幸福,該走向何方?透過合作找幸福系列課程,我們開始覺知也許個人的力量微渺,但只要學習合作,共同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合作社作為台灣社會裡的多元經濟事業與生活方式,讓學生們的未來多了不同的選擇。(作者:花蓮場籌備成員)

合作找幸福新竹場─合作社精神:連結你我、集結資源、改善環境

文/林淑嫻

合作社是合作能力的展現。日本大學裡早已存在合作社,包辦學生的起居飲食,也讓合作社成為每一位參與者的生活連結。這樣成功的案例讓我們反思:在台灣,如何才能讓合作社融入大家的生活。我認為合作社是一種生活模式,透過共同合作創造出不同類型的合作社,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這看似美好的生活模式,背後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因為合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定義都不盡相同,合作須要磨合、溝通與調整。如何讓一個大的合作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找到自己對應的位置,是合作社成功的關鍵。(作者:新竹場籌備成員)

合作找幸福新竹場─這麼棒的組織形態,原來已存在一百年!

文/萬又瑞

我們習慣了資本主義,用利潤、成本帶領我們思考,如果可以用廉價成本大量製造出如真的新鮮果汁,何必費盡心思地去做真實的果汁呢?第一次聽到合作社的原則與精神時,總以為這是未來的構想,是社會經歷了資本主義摧殘後所反思出的一種生活模式,透過共同經濟、自足自給的觀念,結合企業模式去解決社員們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強調誠信的社會責任,讓城市及地球可以永續發展;我覺得合作社最迷人的地方,是為了滿足社員的共同需求而存在。(作者:新竹場籌備成員)

合作找幸福新竹場─合作社的理念讓行動的種子發芽

文/蘇昱睿

對於這次的多角認識與參與,我發現,合作社的概念原來不只是童年記憶中與同學下課後一同前往的那個地方;合作社有更寬廣的面向,不僅僅對人們的生活有著全方位的思慮和規範,更對環境和社會有著顯著的理想與目標。合作社巧妙地透過集體力量,並回應人類基本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在活動中,我看見人們的對話與溝通,有群人確確實實在關心這片土地,而且是不求回饋的。合作社拉近了人與人的心,從合作社這般堅定而溫柔的理念中得到感動,一起讓行動的種子發芽,直至渲染整個台灣和全世界。(作者:新竹場籌備成員)

合作找幸福台南場─合作經濟是一種幸福經濟

文/林享玉

「一盞燈要高舉,光芒才會散布四方。」于躍門教授首先釐清觀念:屬於營利組織的公司是透過投資以謀求股東個人的利益;非營利組織的協會、基金會、社會企業等是透過服務以謀求社會利益;介於二者之間的合作社則是透過交易(利用)以追求團體利益。合作社藉由七大原則實踐價值觀,倫理層面的價值觀是「誠實、社會責任、開放、關心他人」,組織層面的價值觀則是「自助、自治、民主、平等、公平、團結」。合作社的原則和價值觀恰如車輪,推動合作社事業的列車前行。從社群意識開始,藉由經濟、法律、倫理、公益的責任,以善盡社會責任。從利己到利他,社員兼顧了「經濟利用、環境保護、社會服務」的三重底限。(作者:第五屆理事)

合作找幸福台北場─讓合作社的種子在年輕生命中發芽

文/陳真善

幸福餐廳承辦人即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他提及推動農業共食的運動是未來的一種產業,因此我們不僅要共生,更要共學、共食、共作。而且,從搖籃到墳墓都是合作社可以服務的範圍。「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在二○一四年已邁入第三年,我們有個共同的目標,希望感動年輕學子們加入合作社事業的行列,讓合作社的種子在年輕族群中生根發芽。合作社教育是我們一直要持續推動的工作,也許可以由社員自己來講述參與合作社的生命故事,讓合作社事業的內容更真實、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作者:第五屆北北分社社員代表)

編按

註 康椒媛,2013年7月,〈合作找幸福 邁步向前走!〉。《綠主張》月刊,118期

原刊登於2014年7月130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