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食育到綠食圈 攜手共善共好

2024-04-09・合作聯合國

文/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圖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

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四月19日通過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下稱基金會) 提出「味覺公民.永續台灣—新食代綠色飲食生活圈宣言」做為食農教育的下一個未來十年願景。強調食農教育要達成系統性的改變,必須將在地農業生產、飲食產業、教育現場視為「生活圈」,將生活圈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串連成完整的網絡,形成「綠色飲食生活圈」,從而解決當代從產地到餐桌所面臨的問題,建構符合全球永續精神的產業發展與政策治理模式。
 

食農教育的下一步 強化治理與溝通

為了讓台灣農業生態可以系統性且延續性的改變,基金會從2022年就開始籌備食農教育示範點的推動,希望帶出問題意識,引導不同領域社會力朝向共好價值前進,透過兩場跨領域工作坊,四場建構在地「綠色飲食生活圈」提案培訓營,共計400人參與,邀請在地青年、團體、企業與更多領域的人參與,創造符合因地制宜的食農教育良方與行動,引導提案可以對焦目前食農教育推展所面臨問題,以綠食育到綠食圈的食農友善環境生態系建構為推動核心。
 
2022年八月10日舉辦食農教育跨領域工作坊Ⅱ,共10個部會參與討論,彙整食農教育見解,著重資源活化及建立合作關係。
從台灣各地徵選出五個食農教育示範點為共耕食代、社團法人台灣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田野勤學、美濃愛鄉協進會及澎湖海鮮皇族,其分別對應加強都市防災韌性、促進台灣米食利用、提升本土雜糧復興、校園午餐食材在地化、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等目前台灣農漁業議題。透過執行過程中與不同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讓食農教育可以跳脫體驗活動模式,發展出更多友善的系統性作法及可持續推動的在地解方,期待逐漸改變社會價值與生產環境;後續也透過社區示範點執行歷程規劃的社會對話,進而形成協力治理的機制,促成問題環節的轉動。
 

深化議題推展多元策略

為此,去年底基金會舉辦《建構綠色飲食生活圈食農教育示範輔導計畫—成果展》,邀請議題相關公部門或民間單位共同參與討論,對焦每個示範點的問題意識,進行分享討論,擴大對話社群,開展公部門治理思考與民間活力連結,也創造更多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促成協力合作或治理調適的各樣可能,逐漸深化食農教育推展的多元策略以及落實六大推動方針目標等,以下為此次示範計畫之成果概要:

●議題一 加強都市防災韌性
共耕食代的計畫著重於都市農耕與野菜復育,以食物作為媒介導入社區發展,從高齡化少子化現象,打造社群聚落,匯聚二度就業婦女、銀髮退休長輩、外包斜槓青年族群等,透過都市農耕,形成社群微型循環經濟。延伸可與都市長照與綠色照顧結合,也能協助弱勢就業與創業,讓都市面對氣候變遷有韌性行動,達到互助的社會支援網絡。

●議題二 促進台灣米食利用
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的計畫以「米」為題,與小農、生態廚師合作食農課程,媒合在地企業資源投入食農教育,讓小農與廚師共同開課,深化在地學子食農素養,並串聯企業的CSR ESG 執行,互利共生。
 
透過在地生態廚師,依學生的描述創作出來,引導學生了解米食知識與在地風土關係。
●議題三 提升本土雜糧復興
田野勤學以大豆為主角,編製教材/教案、設計循環商品、規劃體驗學習課程,串聯聚落產業,以惜食概念促成產業研發及餐廳預購,也連結更多農廢資材循環再利用業者,形成永續循環市集,讓農廢資材再應用,可以形成地方創生與循環產業能量。
 
田野勤學促成永續生活節,連結不同地方資源循環利用、進行產業化策展,讓綠色生活圈具體被呈現。
●議題四 校園午餐食材在地化
美濃愛鄉協進會的計畫從制度面著手,檢討不利於食農教育、地產地消的制度,協助美濃在地學校的兩間中央廚房符合環保、在地和更具教育性,協力創生「午餐食材在地採購」、「食農教育與自辦廚房共構式」的可能性。偏鄉地區營養師與食農教育人員資源未來可以進行調整與整合,協助偏鄉的校園午餐可以更體現吃在地及呈現在地特色。
 
透過校園午餐議題,建構「美濃食農教育公私協力平台」,有農會、學校、社區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在地媒體等團體。
●議題五 海洋資源永續利用
澎湖海鮮皇族的計畫以推廣澎湖與台北00後世代(2000年後出生者) 對澎湖漁業文化的理解, 繪製澎湖海洋文化教育繪本,設計「給爸媽/老師的繪本使用手冊」,期待透過網路社群與實體活動觸及更多人,進而理解海洋永續利用的議題。

每一個示範點的推展經驗,都可以開展成為一種模式,以區域經營方式,點、線、面全面構築更綿密的食農教育推動網絡,相信便能朝向共好、共善的永續食農生態價值前進。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