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為什麼會失敗?從錯誤中找答案

2022-08-15・社內大小事

主講/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政策部主任 文字整理/龔韶紅・北北分社編輯委員會副主委 圖片來源/PEXELS

合作社並非短期結合的團購網,而是一群人為解決共同需求而成立,並設立專責單位長期經營之組織,不論新舊社員,都需要時刻檢視並呵護合作社的存續。北北分社教育委員會邀請洪敬舒老師探討合作社為何失敗,值得我們借鏡!

首先,洪敬舒談到《公元兩千年的合作社》作者賴羅博士所提,經營合作社常面臨的三種危機:信心危機、經營危機和思想危機,這也很貼近一個組織的生命週期會遇到的狀況。合作社從創立到達成共識、付諸行動,並共同營運的過程中,均可能面臨各種危機,導致失敗。
 

經營能力不足 價值體系斷層

以1927 年成立於加拿大的「大西洋合作社」為例,經過88年的發展,營業額達10億美金,卻在2015年宣告破產。為什麼一個原本發展穩定且高營業額的合作社,最後會以失敗收場?根據研究指出,該合作社在成長期出現同質性的業者,因競爭者進入而陷入價格戰的泥沼,而此種企業管理掛帥的想法,就可能導致合作社落入思想危機。然而大西洋合作社的董事會(相當於理事會)此時經營管理的技能沒有跟上,而無法指揮這樣龐大的系統,更無從強化合作社價值的共同認知,只能各自去處理所面對的問題,就像多頭馬車,最後撕裂了整個組織。
 

內部異質 民主決策失能

失敗容易讓人以為只是治理問題,但還可能包含教育失敗、內部成員異質化與市場挫敗等。以美國的Burley 勞動生產合作社為例,其因市場規模擴大而新增大量社員,但快速膨脹的速度卻導致新社員的合作理念未能紮根,於是形成了內部文化的異質;同時民主決策的質量也會下降,例如在討論過程中花太多時間決定與大目標無關的議題,爭論垃圾箱尺寸之類的枝微末節。

還有些案例失敗的原因是從直接民主轉向代議制,遇到市場困境又轉向傳統企業經營模式,當合作社以管理思維主導時,位階就出現了,組織的溝通也就不像剛創立時直接;當領導層出現,合作價值也可能離題,於是許多成員帶著負面的態度離去,合作社同時面對內部的紛亂與外部的質疑。

洪敬舒歸納學者以及案例研究說明,合作社失敗的原因包括:孤注一擲、過度自信、缺乏監督、選錯人放錯位子、把合作視為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最後導致瓦解走向失敗!
 

善治——相互支持、有效而合理的決策、看重組織價值,是合作社避免失敗的關鍵。

 

善治與回歸社區需求

如何避免失敗? 洪敬舒指出要從「善治」(governance)開始。善於治理是從有效的溝通機制到合法適法的制衡機制,且要避免限制資訊、無法問責的情形發生。合作社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所組成,在彼此認同的前提下,人與人之間有意識的協同合作,起步就是合作與連結,以彼此尊重樂意的方式,讓每個人找到合適的位置。

此外,合作社也是社區組織,以關懷社區作為經營目標,讓社區發展透過合作社找到社區需要的解方,進而將合作社的存續作為重要目標。無論是責任消費或社區互助等價值,都可經由合作型態讓消費者與生產者共處一社,發揮市場交易的功能,也拉近彼此的距離;合作社不只是消費利用的組織,同時也是社區共同體,擴大影響力可發揮合作社的力量和價值。

為了讓合作社避免失敗,我們需確保相互支持、共同找出正確看法、作有效的決策、盡可能在溝通上建立決策的合理性;看重組織價值,而非規模變化。合作人需要裝備自己,所以培力與訓練應與時俱進,我們接受新時代的挑戰時也可常自省,是否深化合作價值,找到最適合的實踐方式。

 

Q&A社員課後問與答

Q1:目前似乎有越來越多大型合作社,希望在治理結構中,納入多元的社員代表或理事,特別是次級的年輕人組織,來活化合作社,是否有較成功的案例呢?

A:英國合作銀行(The Co–operative Bank)進行內部調整,包含在2014 年解散董事會,重整結構比例與成員,盡可能去包容更多聲音,組織架構中不只有單一功能性治理,而是有更多元的管道輔助。主婦聯盟合作社目前的理監事會以及功能性委員會就很類似如此的架構,也形成了一個好的輔助效果。有想法的人進入功能性委員會,對未來的發展研擬可能性,然後再進入理事會深化,如此可減少理監事花費時間重新了解議題,避免決策過程過度集中在某幾個人。

Q2:合作社如何導入創新?
A:這需要有一個機制。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透過穩定的機制、溝通與討論,就可以變成創新。如何讓合作社的決策更穩定是必要的,企業的效率部分是來自於快,合作社的效率是來自於盡可能作對的選擇,速度可能較慢但卻盡量避免失敗。所以設計必要的流程,讓想法落實形成可行的策略,這些是內部結構需要的。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