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2018-02-14・生活提案

本篇文章與圖片提供/熟年優雅學院

曆法主要分成五大類:

一、陰曆:以新月經過滿月再變回新月的時間為一個月(29.53日),一年有354日。

二、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365.2422日為基準,現今世界通用的曆法「格里曆」即是陽曆。

三、陰陽曆:融合陰曆和陽曆,再以一定期間的閏月彌補偏差。

四、自然曆:以氣象、動植物的變化情況為基礎,例如根據某一樹種的開花判斷春天來臨、從殘留的雪量衡量播種或耕作時機。

五、其他:與太陽和月亮無關,是人類自行決定的曆法,例如馬雅文明的宗教曆,一年有260日;印尼峇里島使用烏庫曆,一年有210日。

日本把明治六年(1873)起用的陽曆稱為「新曆」,之前沿用的陰陽曆稱為「舊曆」。

新曆的一年有365天,每四年一度的閏年有366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二月有28天,在閏年有29天,藉以調節整個曆制。

根據舊曆,太陽、月亮和地球呈直線排列的情況稱為「朔」,當天稱為「朔日」。朔與朔之間有29.53天,經30天和29天的月份交替,1年12個月就約有354天。但如此會與實際月象產生差異,因此每隔33.4個月就要以一次「閏月」調整。

日本的曆法變遷與二十四節氣

日本直至三世紀仍在使用自然曆,《日本書紀》中記載著中國南朝的「元嘉曆」。聖德太子編曆,開始併用遣唐使從中國帶來的各種曆法,像「宣明曆」就一直沿用到江戶時代(1603~1867)初期。其後改用由澀川春海依日本的觀測製作的「貞享曆」,接著又經過三度改曆,推出陰陽曆中最正確的「天保曆」。

日本在明治六年(1873)開始通行陽曆,但民間依舊沿用「天保曆」,以「舊曆」稱之。舊曆的日期比季節早11天,幾乎每3年就會有一個閏月,藉以推遲20天。但日期畢竟會偏離人民的季節感,尤其對農事造成極大問題。

為了精準表示季節,才開始併用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制定的,將冬至到冬至之間的一年時間分成二十四等分,每一節氣的長度為15.22日,每年都與季節一致,沒有偏差。

舊曆的新評價

日本使用舊曆的時間長達一千五百年,舊曆因而在生活中扎根。從月相就可以知道日子,從潮水漲落的情況就可以推測時間。如同九月十三夜晚舉辦的觀月會,許多習俗活動是以舊曆為準。

除此之外,人的心理狀態也會因月亮圓缺產生微妙的變化,月亮運行的節奏對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

舊曆對當地社會的連結也有貢獻。日本傳統女性有一種「三日月信仰」,會對著陰曆三日的新月(朏)雙手合十,相關的「朏神社」在關東地區以北就超過八所。出現下弦月的九月二十三夜晚是最盛大的月待行事。在江戶時代,九月會舉行三次賞月會,分別在十三、十五和二十六日的晚上。親朋好友會一起等待月亮露臉,順便吃吃喝喝,歡度夜晚。

日本自古即有「等待的文化」。月圓之後,得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再度轉圓,眾親友遂聚在一起耐心等待。在疏遠的現代社會,為了構築人際關係,確認自然的聲音和節奏,此時不正是需要重新審視舊曆的時候嗎?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

如前所述,舊曆會比每一年的季節早11天,光看日期並無法確定當時是什麼季節。唯有藉著二十四節氣,才能推知正確的季節。立春(約為現代曆中的二月四日)相當於正月,其後開始的奇數序號稱為「節(氣)」,偶數序號稱為「中(氣)」。因為不會偏離季節,適合作為農事的標準。

各節的意義和名稱說明如下:

●春:立春(春季開始)、雨水(積雪溶化為水)、啟蟄(昆蟲開始爬行)、春分(晝夜幾乎等長)、清明(草木萌芽)、穀雨(春雨降下)。

●夏:立夏(夏季開始)、小滿(草木茂盛)、芒種(麥子成熟)、夏至(白晝最長,夜晚最短)、小暑(梅雨停止)、大暑(最熱)。

●秋:立秋(秋季開始)、處暑(暑熱終止)、白露(葉片結露)、秋分(晝夜時間相等)、寒露(天氣變冷)、霜降(降霜)。

●冬:立冬(冬季開始)、小雪(看得到雪)、大雪(降雪)、冬至(白晝最短,夜晚最長)、小寒(氣溫逐漸降低)、大寒(最冷)。

一年就是像這樣分成二十四個季節。二十四節氣大約是在西元前770年春秋戰國時代的前期,於中國華北地區(黃河中下流域)產生的,含有自然曆的傳承和陰陽五行學說。春夏秋冬四季中加上土用的概念,更與五行思想緊密結合。

另外還有所謂的「七十二候」,這是將二十四節氣進一步分成三等分,具體表現約每隔五日就會出現的氣象、自然、動物、植物等變化,作為日常生活的依據。

春季十八候的組成是立春(東風解凍,黃鶯睍睆,魚上冰)、雨水(土脉潤起,霞始靆,草木萌動)、啟蟄(蟄蟲啟戶,桃始笑,菜蟲化蝶)、春分(雀始巢,櫻始開,雷乃發聲)、清明(玄鳥至,鴻雁北,虹始見)、穀雨(葭始生,霜止出苗,牡丹華)。

夏季十八候的組成是立夏(蛙始鳴,蚯蚓出,竹笋生)、小滿(蠶起食桑,紅花榮,麥秋至)、芒種(螳螂生,腐草為螢,梅子黃)、夏至(乃東枯,菖蒲華,半夏生)、小暑(溫風至,蓮始開,鷹乃學習)、大暑(桐始結花,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秋季十八候的組成是立秋(涼風至,寒蟬鳴,蒙霧升降)、處暑(綿柎開,天地始肅,禾乃登)、白露(草露白,鶺鴒鳴,玄鳥去)、秋分(雷乃收聲,蟄蟲坏戶,水始涸)、寒露(鴻雁來,菊花開,蟋蟀在戶)、霜降(霜始降花,霎時施,楓蔦黃)。

冬季十八候的組成是立冬(山茶始開,地始凍,金盞香)、小雪(虹藏不見,朔風拂葉,橘始黃)、大雪(閉塞成冬,熊蟄穴,鱖魚群)、冬至(乃東生,麋角解,雪下出麥)、小寒(芹乃榮,水泉動,雉始雊)、大寒(款冬華,水澤腹堅,雞始乳)。

若要使用分得很細的七十二候,每過五天就要改變生活模式,實在過於匆促,因此本書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準,依序說明如何依各個季節過日子,以順應自然哲理的方式保持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

【閱讀推薦】24節氣生活小百科:不依賴藥物,順應大自然的健康養生法

大寒(新曆一月二十日~二月三日)

立春(新曆二月四日~二月十八日)

珍惜獨特的季節變化,從中醫觀點檢視飲食與生活,重新調整紊亂的生活步調,找回健康又美麗的身心。
春天的來臨總伴隨眼睛疲勞,全身肌肉僵硬;冬天的早晨總想多睡十分鐘,勉強離開被窩卻感覺更疲憊!
你知道身體的這些小徵狀,都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嗎?
其實,只要順應大自然的定律過生活,享用當季食材、配合穴道按摩、適當進補中藥,就能改善身體的小負擔。生病不必再吃西藥,活出更健康又美麗的生活!

晨星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