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困頓,答案就在農村!

2015-04-08・生活提案

文 ‧ 攝影/詹武龍 現任第五屆新竹分社社員代表

水牛對於自然農法水稻田的幫助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比起曳引機的攪拌,牛犁的粗翻對土壤更好。在水田整平的功夫上,水牛也遠勝於機械,而整平可以省掉後面很多除螺和除草的問題。

延續二○一五年二月《綠主張》月刊〈讓水?讓出的是糧食主權〉一文,本文接續討論停灌休耕對於水田與環境永續的影響。近年來,世界各國飽受極端氣候的摧殘,對農業造成最大的衝擊就是降雨分布不平均,不下雨就是旱災、一下雨就是水災,這對糧食生產更是雪上加霜。可以預見未來氣候極端化已成常態,人口密集、山高水短的台灣要如何面對旱澇不均的問題1?政府解決缺水的對策往往就是蓋水庫,卻發現大量的淤積造成水庫蓄水量銳減、壽命縮短。該如何將水資源留在這塊土地上?如果思考的面向只有二○一五年的工業產值,或是該如何給農民滿意的補貼,那接下來幾年就會很難過了。

M-201504-139-p2801-400

▲1公頃的水稻田相當於2,600部冷氣機的效果,在過度都市化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熱島效應中,顯得更珍貴。

其實換個角度看,水田就是平原的水庫。台灣的總用水量將近一半用在水稻田,但這一半的水又有一半會滲入地表成為地下水,有充沛的地下水才有源源不絕的地表水2。台灣的水田構成了廣大的平原濕地,對於調節氣候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3。猶記得小時候的夏日午後雷陣雨,曾幾何時已成絕響?我想這與水田大量休耕變成旱田必然有絕對的關係。水田和森林都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重大功能,這才是面對極端氣候的最佳解決方案。

經濟發展的迷思

繼續談農業之前,有個問題必須要先釐清。一直有種誤解,以為經濟就是GDP,甚至窄化為某些產值較高的產業;所以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謬論:「環保和經濟是對立的。」「提高勞工待遇會妨礙經濟發展。」……我想這些人只是把經濟當作賺錢的代名詞而已。對於金錢的病態迷戀,這與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有莫大關係。

東方傳統價值重視整體。人存在的意義就是扮演角色,以維持整體和諧運作為最高原則。人的本性從小開始就不斷被壓抑扭曲,以符合社會對於角色的期待。個人的特質是什麼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取得一個客觀的評量標準,對學生而言是獲得高分,就業後則是賺大錢。分數和金錢原本只是評價個人能力和信用的工具,最後卻變成了人生的目的。最諷刺的是,許多人在盲目追逐之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有種時髦的想像是,只要生活機能好、有錢賺,我可以去上海、東京、紐約或任何地方。然而人都會變老,越來越缺乏應變能力、越來越固執,也越來越念舊,也許只有等到我們老的時候,才會發現最適合我們養老的地方,其實就是故鄉。全球化時代的主流思想,是更加在地化─只有把根深深扎進土裡,才會有成熟芳香的果實。在這樣的思路之下,我們才能看見農業真實的價值。

農業如何再生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農地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各種因素影響,造成農民的耕地面積狹小,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高,難敵進口食物的低價競爭。在這樣的情勢下,普遍的想法是擴大面積來壓低成本,讓農民能夠更具競爭力4。然而造成這種結構的根本因素是地狹人稠,如果我們沒有正視這個條件限制,而一直想要拿自己的弱點去撞別人的強項,最後必然是粉身碎骨。

弱勢往往就是機會。地狹人稠,代表產地和餐桌的距離可以非常接近,這是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最佳基礎。而要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就必須轉型成友善種植的生產模式。這樣的轉型又可以進一步提高產值,讓農民可以突破耕地面積的限制,創造出更高的收益。

在自由貿易的國民待遇原則下,政府不可以對進口農產品制定高於國內農產品的檢驗標準。然而在長途倉儲和運輸的過程中,進口農產品要符合有機農產品標準的成本將會大幅提高。生產者必須有所覺悟,有機種植才是本土農業最有利的戰場5。

休耕的嚴重傷害

休耕對水稻田的傷害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長年的休耕導致圳路失修、田地漏水,甚至灌溉渠道被排放廢水、農民不忍農地荒廢而變賣開發等等。政府花費大量的稅收補貼農民不生產,這又是一種資源的錯置。

台灣近年來快速工業化和都市化的惡果逐漸浮現。工業毛利不斷下滑卻不知該往哪走,連科技部長都認為台灣只能做代工、不宜做品牌;而都市地價節節上揚、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諸多看似無解的問題,其實解答就在農業。

農村可以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口,減輕城市的壓力。農業不僅是一項產業,更是一種文化,農村的慢活步調正是發展觀光與創意的絕佳基礎,能夠為工業設計與升級激發更多靈感,這才是台灣要邁入已開發國家的方向。

水稻田是台灣農村最佳的寫照,這片風景是許許多多個環節緊密相扣而成。對許多稻農而言,種水稻不僅是工作,更是一分情感。這片綠色的大地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瑰寶,也是我們應該為後代子孫妥善保護的良方。

備註:

1 楊偉甫。2010。〈台灣地區水資源利用現況與未來發展問題〉。http://www.ctci.org.tw/public/Attachment/01021151519774.pdf。

2 林慧貞。2014。〈農業用水7成太浪費?農委會研究:農用水入滲地下水,每年可補注6 座翡翠水庫的量〉。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3279/(瀏覽日期:2015.3.20)。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5。〈維護水田生態環境,避免全球暖化災難〉。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9_diamond_20050312120758(瀏覽日期:2015.3.20)。

4 彭明輝。2011。〈台灣農業的困境與挑戰〉。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1440.html(瀏覽日期:2015.3.20)。

5 彭明輝。〈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4/wto_6447.html(瀏覽日期:2015.3.20)。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