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好健康?魚的營養價值說給你聽

2024-06-11・生活提案

文/陳文君.產品部營養師 照片/企畫部、freepik

常聽到多吃魚有益健康,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且讓產品部營養師文君,來為大家說分明。

從國民健康署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中,蛋白質由原來的「蛋豆魚肉類」順序改為「豆魚肉蛋類」,建議多從豆、魚這類食物來攝取蛋白質。其順序的改變,主要是因為豆類為植物性來源,且蛋白質豐富;魚類排名第二,則為熱量及脂肪組成相較於其他肉類來說對人體相較為友善。

 

〰動物性蛋白:魚、雞、豬肉營養成分比一比〰
項目 白鮭(秋鮭) 雞腿(肉雞) 豬肩胛肉
熱量(Kcal) 151 196 295
蛋白質(g) 22.2 14.4 16.5
粗脂肪(g) 6.1 14.9 24.8
飽和脂肪(g) 1.7 4.2 9.8
二十碳五烯酸/EPA(mg) 540 17 -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mg) 683 23 45

★以上均為每100 g可食部分之含量資料來源: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除了國內飲食指南建議外,美國心臟協會也提出建議飲食中多選用較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以植物來源為主、再來經常食用魚類及海鮮;肉類部分盡量選擇較瘦部位及未經加工處理的肉品。
 

Omega-3的主要來源

魚是健康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之一,魚及海鮮為Omega-3脂肪的主要來源,且富含維生素D和硒等營養素;蛋白質含量豐富,與其他肉類相比,所含飽和脂肪含量較低。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吃魚或服用魚油對心臟和血管有益處,更有篇大型研究指出,每週食用約一到二份三盎司(約85公克)的高脂魚類,例如鮭魚、鯡魚、鯖魚、鯷魚或沙丁魚,可降低死於心臟病風險降36%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遵循健康飲食模式享健康 飲食中多以不飽和脂肪來取代飽和脂肪。
 
攝取鮭魚可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不飽和脂肪 vs 飽和脂肪對身體影響〰
 
不飽和脂肪(多元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
1.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2.降低體內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3.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人體自身無法合成,須從飲食中攝取
1.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2.增加體內壞膽固醇

★反式脂肪、氫化油盡量減少攝取,長期食用增加心臟疾病風險、增加體內壞膽固醇
 
 

協助胎兒的認知發展

2020-2025《美國飲食指南》有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建議不同的海鮮攝取量。

◆12-23個月大嬰兒,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57-85公克。魚在幼兒期提供關鍵營養素,如Omega-3(DHA 及 EPA)、Omega-6 脂肪、鐵、膽鹼,有助兒童大腦發育;膽鹼同時也幫助嬰兒脊椎發育。魚肉的微量元素鐵、鋅更是有助寶寶打造免疫力。
◆ 2-8歲兒童,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57-227公克。
◆ 9-13歲兒童,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170-283公克。 
◆ 14-18歲青少年,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227-283公克。
◆ 19-59歲成人,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227-283公克。
◆ 60歲以上成人,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227-283公克。
◆ 孕期、哺乳婦女,每週海鮮建議攝取量約227-283公克。研究已證實在懷孕期間攝取魚,能幫助胎兒認知發展。
 
魚肉的營養可打造寶寶的免疫力。

雖然已知攝取海鮮對人體有許多益處,不過隨著汙染物進入海洋,有可能會攝取到重金屬,到底該如何選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將其分成最佳選擇、較佳選擇、應避免攝取三種。
◆    最佳選擇:鯷魚、鱈魚、蛤、大西洋鯖魚、鳳尾魚、黑鱸魚、鯧魚、鯰魚、螃蟹、螯蝦、比目魚、鯡魚、鱸魚、鮭魚、沙丁魚、扇貝、蝦、烏賊、白鮭
◆    較佳選擇:石斑魚、扁鱈、鯛魚、鮪魚、鱒魚、白口魚
◆    應避免:鯊魚、劍旗魚、馬頭魚(來自墨西哥灣)、大目鮪、橘鱸(長壽魚)
素食者無法從魚獲得營養素者,該怎麼攝取Omega-3呢?植物來源的Omega-3以α-亞麻油酸(ALA)的形式存在。身體無法自然合成,必須透過飲食攝取α-亞麻油酸,為身體必需所需脂肪酸。身體會將α-亞麻油酸轉化為長鏈Omega-3 脂肪酸(DHA及EPA)。富含Omega-3的食物,堅果和種子類,像是亞麻籽、奇亞籽及核桃;植物油,如亞麻仁油、大豆油、芥花油等等,也是素食者的好選擇。

 

 合作社好油在這裡 

 
◆亞麻仁油
富含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及Omega-3脂肪酸,有素食魚油之稱!低溫慢焙,只取第一道冷壓油。小量生產,確保油品到餐桌的最鮮純距離。
◆冷壓薺藍籽油
Omega-3達30%,總不飽和脂肪酸約85%。因低溫冷壓初榨,保留較完整營養素,建議低溫拌炒或涼拌,小量的煎炸使用也可以。
◆紫蘇籽油
紫蘇籽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素食者的魚油之美譽,油品清香不搶味,生飲、涼拌蔬食皆宜。


(首圖圖說:魚類的蛋白質比肉類蛋白質佳。)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