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ING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對的選擇 萬物共榮

2022-10-06・生活提案

文/于有慧・第八屆理事 照片提供/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不當開發、過度消費嚴重衝擊生物棲地與生存,研究指出有100萬種動植物正面臨滅絕,氣候變遷和人為破壞導致生物多樣性消退,也反撲著人類的生活。今年七月起,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出常態新展《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主張結合科學與民間力量保育生物多樣性,力倡責任消費與生產的主婦聯盟合作社(下稱合作社)亦獲邀參展,突顯公民行動,為生態保護貢獻力量。
 

希望星球 人類與萬物共同的家

步入暗調的展場,多樣生物組成的主視覺LOGO不斷變形,象徵人與自然共有的家園,因物種消失而劇烈變化。蛙叫蟲鳴迴盪,彷彿置身鄉間,殊不知這是由藝術家設計模仿大自然聲音之作,「若這些聲音在大自然中消失,你會有什麼感覺?會不會有點寂寞?」策展人林怡萱說,她希望觀眾透過感受,思考我們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因為感動,才會有行動」。
 
展區大量運用五感設計帶來不同體驗,觀者正嗅聞不同食物的味道。(攝影/劉德祥)
潛水愛好者為軟絲建造人工產房,成功守護瀕危海洋生物。(攝影/劉德祥)
從「家」的想望出發,在展區「療癒的居所」裡,古典家具陳列著精美的定色植物標本、各式苔蘚、木材……,這些經常出現在都市家庭中的物件,說明人類喜好收集美的事物;收集,反映人類的唯我獨尊,在演化歷史中,我們是較晚出現的物種,卻喧賓奪主,對於美學的偏好不僅影響都市形貌,也改變了大自然演化路徑。

然而,人類對於自然物種的認識其實極其有限,「藍星俱樂部」展區便希望顛覆觀展者的刻板印象;達爾文從達爾文雀的不同外觀,推測物種演化與食物及棲地相關,從一朵巨大花朵,聯想到必定存在一種長喙生物幫大花授粉,達爾文的推論,直到100多年後,因生物學家親眼觀測一種天蛾為此植物授粉才被證實。揭開大自然的奇妙作為,其實可以透過想像與推測,並向科學家學習,思考人類集體選擇的力量。
 

糧食、物種、文化 
重新思考「選擇」的意義

保存味道,即保護物種,物種存續離不開食物,現代大量生產、單一化種植,加上農藥、化肥,看似效率的糧食生產,實則犧牲了生態平衡與食物多樣性,現代科學的技術,選擇如何運用,帶來的結果則完全不同;日本科學家為復育因棲地消失而瀕危的短尾信天翁,運用其必須群聚才能繁衍後代的特性,以信天翁標本吸引真鳥,我們對環境可以破壞,也可以建造。

而食物與文化又密不可分,以台灣原住民部落為例,當人們選擇白米,小米便可能消失,失去小米,同時也丟失了傳統的好味道,如同建造家園,也在個人選擇;最後展區「建造家園的風景」中,介紹台灣許多公民科學家、團體、及個人故事,各自以具體實踐表達對環境的關心,包括關心軟絲的潛水教練、關心動物路上權的路殺社、自然步道協會、甚至連動物園也從提供娛樂開始投入動物保育。
 
作品展示在實驗室控制環境下,種植不同品系小米,以應對氣候變遷選種育種的基礎。(攝影/于有慧)
選擇有意識的消費與生產,也是合作社獲邀參展的原因,因為改變是從每一個「我」開始。從1993年共同購買時期最單純的「好好吃」開始,支持友善耕作農友、支持非基改、保種、本土農糧、永續海洋,希望能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也期待藉由這次展覽讓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開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
 
合作社以站所為佈置,陳列許多經典產品,另面牆上播放影片,讓觀眾了解共同購買的意義。(攝影/于有慧)

>> 非去不可 LET'S GO →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歷時五年籌畫、四大展區、收集1,700件標本與展品。展場內大量運用五感體驗,誘發觀眾好奇探索,歡迎前來觀展,一起建構與想像理想永續家園的樣貌。 

展覽日期:2022.07.01 起〜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4樓生物多樣性展區

合作社加碼看展抽好禮:詳細資訊請點擊此處確認(活動至10月17日止)



(首圖圖說:此次展覽主題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2022年「建造萬物共享的未來」相互呼應。)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