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無過生活合作社 用雙手自己打造在地生活

2021-06-05・生活提案

文/莊佩珊  攝影/馬榮君

星期六一早,宜蘭社區大學「宜蘭社區糧倉」社團的學員齊聚在宜蘭員山鄉內城社區的一處紅磚老宅前,這裡稱為內城里山基地,是「宜蘭縣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簡稱無過生活)與社區合作的農地。學員在老師的帶領下除草、整地,未來這裡將成為以生態為本的合作農場,生產的作物可以在無過生活的配菜團上架,由社員登記利用,而社團的學員有一半也是無過的社員。

無過生活是一個麻雀雖小,產品卻頗俱全的合作社,固定每週五發出的訂購單中有蔬菜、醬料、加工食品、少量生鮮,甚至還有洗髮水、精油等生活用品。產品均是來自宜蘭、花蓮的在地友善小農或是生產者;社員則多是宜蘭在地人,事實上許多人也同時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社員。

 

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宜蘭社區糧倉」社團的學員看著老師示範生態農業的做法。

對人、對環境 對下一代無過

2014 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宜蘭的解說員周永荔組織配菜團,幾位社員也一起加入,共同購買在地友善耕作的農產品,過程中並儘量減少塑膠包材。2019 年配菜團轉型為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名稱源自於「對人無過、對環境無過、對下一代無過,重點是不貳過」的願望。

這群主婦發現在地生活圈的模式,縮短「農」、「食」兩端的距離,是他們最能夠實踐減塑減廢、落實節能減碳,與環境共好的生活模式。而源自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合作教育訓練,則讓她們掌握「共同購買」這種生活工具,集結社員力量,希望創造支持地方的經濟體系。

以社區為尺度的共同購買,讓無過生活得以摸索可行的減塑方案,例如協調米的生產者每星期按購買量裝一大袋,逐一分送讓社員直接拿取,不再一包一包分裝;找到生產者推出魚頭、下巴、魚片組合,以平鋪方式大包裝,減少包材也方便分食,周永荔說這是他們很驕傲的創意。無過生活讓消費者成為綠色消費的行動者, 理事主席陳慧鈴笑說「我們很龜毛,也因為我們在地產銷,所以比較能做到我們想要的減塑方式」。

 

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減塑
無過生活與生產者討論,將魚的不同部位組合成大包裝。(無過生活提供)

為老人供餐 用花布取代塑膠袋

無過生活以社區力量支持在地經濟的做法,也展現在它的老人供餐方案中。老人供餐是無過生活承接政府的長照方案,藉此支援合作社經費的開銷,也擴大農友的銷售通路。「我們的老人都是吃友善米的喔。」無過生活的理事夏靜漪說,「而且6、70 個便當就有機會支持一個在地小農或社區老農。」值得一提的還有強調減廢的無過生活,龜毛的個性再度發揮,用不鏽鋼便當盒,隔天回收清潔消毒再次使用;後來又發展花布便當,以花布取代塑膠袋包覆並保溫,供一般團體、學生訂購。2020年無過的花布便當就減少了15,721個便當的一次性廢棄物。

無過生活強調回到社區串聯在地能量,除了以產銷平台聯結消費端與生產端,也藉著承辦宜蘭社區大學的地方創生營,找來蘭陽平原水資源、農村再造及公民參與等各領域講師,深化對在地生態、環境以及行動方案的認識。今(2021)年無過生活執行宜蘭社大合作經濟與永續農耕的社團課程,介紹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合作經濟概念以及實作樸門(Permaculture)在生態農業的操作。

跟老人供餐方案比起來,理念推廣課程是比較沒有收入的工作,然而也是無過生活尋找志同道合參與者的管道。夏靜漪說,「如果有20 個學員家裡有地或認領農地,就有20 塊生態農場來照顧土地」。社員學員像是退休的尤大哥、一直參與課程的彭玉美等就因為上課,回去改善自家農地或在里山基地共耕,並將生產的作物放到無過配菜平台供社員利用。

 

社區微合作社 未來共老的志業

無過自許社區合作社,不僅以地產地銷的方式,支持在地小農,滿足社員需求,也以偏鄉社區的角度,看到在地更多的不足。本身在長照第一線工作的夏靜漪舉例,「長照資源非常難進到偏鄉,資源不如都市,長輩很難在地安老」,然而無過生活以老人供餐方案彌補了偏鄉長照的缺口。

2歲的無過生活合作社仍是個「微通路」,需要面對市場競爭的挑戰。但他也是一群人對理想生活的想像與實踐,在社區的範疇內參與生產、計畫消費、友善環境,並逐步把共老的生活樣態勾勒出來。2004 年亞細亞姐妹會年會中,台日韓三國所共同承諾的第八原則:創造替代性社會,是這個小小合作社的理想,而它將是「20到30年的志業」,夏靜漪這樣說。

 

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工作人員分裝社員訂購的生鮮蔬果。(林瓊美提供)

宜蘭縣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小檔案
成立時間:2019年,前身為配菜團
社員數:70人
生產者數:26人
配菜範圍:宜蘭蘭陽平原、台北(少量)


(首圖圖說: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現任理事主席陳慧鈴(右)與理事夏靜漪(左)以及農場養的牛「小花」。)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