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我們的老小孩 失智長者的生活照顧與溝通技巧
2025-11-17・樂齡生活
文字/葉瓊華(美國註冊護理師、失智教育訓練管理師) 圖片來源/葉瓊華、龍潭站、Freepik
我曾在美國長照失智機構與失智精神科病房服務與管理多年,後來又親自照顧失智婆婆。這些經驗讓我體會到,照護失智長者不是單純「陪伴」就好,而是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並且要具有韌性與敏銳觀察力;當然也不能少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我常掛在嘴邊的:優秀的照服員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在長者無法清楚表達需求時,能看見並理解他們的心聲。失智症是記憶、思考、邏輯持續受損,且為不可逆的腦部疾病,它是一種遺忘;而正常老化是反應變慢,經提醒後仍能記起來,它是一種健忘的表徵;譫妄與失智有相同表徵,但它是因感染、藥物或麻醉等因素引起,去除因素後即可恢復。
我們如何讀懂失智長者的需求和行為?照護重點是什麼?分擔照護壓力的資源怎麼尋找?以下幾個面向,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失智四階段
了解失智的階段發展, 才能有更健全的應對、照護方法:
✔ 健忘期,仍能獨立,但需建立生活常規與提供安全環境。
✔ 混亂期,日常生活處理漸感困難,照顧者壓力漸增。
✔ 迷惑期,出現遊走、幻覺、攻擊行為,家屬易陷崩潰。
✔ 完全依賴期, 臥床、失禁、吞嚥困難,需24小時全日照護。
照護心法
應不指責、不爭辯、不糾正、不取笑,以尊重和接納為核心。
認知障礙與溝通策略
失智者也常有暴怒、遊走、重複語言等認知障礙行為,成因可能是:
✔指令過於複雜、不清楚。
✔生理需求未被理解(如飢餓、便秘、感染)。
✔環境陌生或噪音過大。
✔缺乏活動、作息混亂。
✔固定的常規被改變。
✔有意義的常規活動不足或是白天睡太多覺。
失智長者這些行為不是「故意」,而是一種需求未被滿足的訊號。
照護心法與處遇措施
✦提前預防,消除壓力來源,任務分段完成。
✦正面語言,以引導代替禁止,例如「我們小聲一點」。
✦轉移注意力,利用食物、音樂、有趣活動來吸引和改善。
✦允許自由,在安全範圍內給予選擇。
✦溫和安撫,用眼神與柔和語調建立安全感。
善用社會資源
善用社會資源也是照顧者必須具備的觀念!照顧者要認清自己的極限,善用身邊可以尋求的協助才能長久走下去,而這麼做並不會讓你變得不孝順喔!
✦1966長照專線,提供資源轉介、申請服務。
✦1925安心專線,可提供24小時心理支持。
✦失智症協會/家庭照顧者協會,有家屬支持團體、舒壓課程、失智照顧訓練課程等。
✦日間照顧中心、瑞智學堂、喘息服務、居家護理、護理之家、輔具中心等,都可以減輕照顧壓力。
失智溝通:三不三意
三不
不評論現實、不承認現實、不否認現實。
三意
同意:同理失智症者,讓他知道你懂,先取得他的信任,為解決問題第一步。
轉移注意:安撫失智症者的情緒,給予安全感,嘗試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或是互動者身上,再引導他做平時喜歡的事情。
創意:和轉移注意相輔相成,發揮創意引導失智症者從當下的執念和情緒中跳脫,讓他願意配合後續的活動。
失智症不只是醫療問題,更牽動家庭與社會。我們需要及早發現、正確認識,並帶著尊重與理解的心,而非責備與冷漠;也要懂得善用社會資源,來分擔照護的壓力。唯有打造「失智友善社會」,長者才能保有尊嚴,照顧者也能獲得力量。讓愛與包容,成為失智照護的核心價值!
合作社龍潭站失智照護課程
照顧失智長者會遇到哪些問題?該怎麼辦?分享葉老師課堂的說明。Q 出現迫害妄想症行為時,怎麼處理較好?
葉 尋找出現的背後原因,去除誘發因素後如果無效,則尋求老人精神科醫師診治。
Q 拒絕參加社交活動,要如何是好?
葉 無需勉強,可改用其他活動方式,轉移注意力,或等一段時間後再詢問意願。
Q 日夜顛倒不睡覺?
葉 在固定日常生活作息中增加白天活動量,或提供更多元對病人有興趣的活動方式,避免白天過多睡眠機會。
Q 子女如何分擔照顧責任?
葉 在失智初期時,就需商討每一子女都認同的照顧方案,避免由一位家屬獨自承擔。
|
葉瓊華 Joanne Yeh 美國註冊護理師和失智教育訓練管理師,在美國老人長照和失智單位服務廿多年。曾在老人失智精神科病房工作,下班後又要照顧失智婆婆,累積的經驗,讓葉瓊華老師更了解失智工作人員和家屬於照顧失智長者上,付出了諸多的愛與耐心。 |
(首圖圖說:理解失智、學會如何應對,用合適的照顧方法來與失智長者相處。(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