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防「跌」 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2024-03-06・樂齡生活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郁玲

曾有新聞報導,七旬長者打噴嚏後,突然感到背部一陣劇痛,就醫發現是壓迫性骨折。為什麼會打個噴嚏就骨折?也曾有長輩不小心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導致長期臥床、生活失能案例。為什麼髖寬節骨折必須臥床?台南分社永康站邀請骨科醫師陳建宏分享「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原因,以及該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又能如何增加骨本,做到「保密防跌」。
 
永康站講座當天,提供骨質密度檢測服務,社員十分踴躍。(照片提供/永康區會)

骨質疏鬆成為常見的慢性病

過去談到慢性病,會直接讓人想到「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近年來,「骨質疏鬆」也成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4 年定義,「成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使骨折危險性明顯增高。

「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的症狀。骨質疏鬆的治療重點是降低骨折的發生機率。」陳建宏醫師一再強調,平常不容易覺察,大多不以為意,一旦不小心跌倒,或突然用力過猛,如打噴嚏或游泳翻身,都有造成骨折的可能。據研究, 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歲至40歲達到高峰,之後骨量會逐漸減少,流失速度增快。他也提到,理論上,女性的骨質容易比男性差,尤其是女性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但骨質疏鬆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要注意。
 

降低骨折的發生是預防重點

「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儀(DXA))」是目前最常用的骨骼強度的檢測方式,「骨質疏鬆症」是指骨質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質密度,差值達到或超過2.5個標準差(小於等於–2.5),差異值小於-1.0到-2.4則稱為「骨
質流失」。陳醫師談到,骨質變差的過程,骨折風險就不斷增加,尤其當檢測結果小於–2.5,即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建議患者及早接受治療。如未符合健保相關要件,骨質密度檢測為自費檢查項目,他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盡早檢查。

那麼,增加肌力和預防骨質疏鬆有什麼關係?強化肌力是很重要的訓練,大腿被稱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大腿沒有力氣,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臨床上常見造成老年骨折的原因有二;一為骨質變弱,二為跌倒。降低「低能量外力」帶來骨折的發生機率,是骨質疏鬆的預防重點。陳建宏醫師進一步說明,比自身身高矮的地方跌倒稱為「低能量外力」,也就是指高齡長者跌倒。

根據健保署統計,因髖部骨折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就醫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35人,女性高於男性,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65歲以上為每10萬人口約270人,女性高於男性,髖部骨折好發於長者。從醫多年的他,從治療骨質疏鬆與肌少症併發症經驗觀察到,儘管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病患仍需要面對長期失能、臥床的痛苦,他期待,透過預防醫學的積極介入,提早達到增肌、延緩失能。
 

運動肌肉 吃高鈣食物 存好骨本

「目前健身房設備多是依據人體肌肉結構而設計。」陳醫師建議,每天練習靠牆深蹲,頸、胸、腰保持直線,下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感受臀部的力量,能訓練核心肌群,訓練臀部和下背部的肌肉群,有助穩定軀幹,降低跌倒的風險;「棒式」運動則適合循序漸進練習,此外,也建議躺床做空踩腳踏車的動作,速度越慢效果越好。「曾有文獻指出,打太極拳也能保護骨質密度。」他以蹲馬步為例,下盤對地面產生阻力,能訓練大腿肌力,而簡單的「前踢」也是訓練大腿肌力動作之一。
 
陳建宏醫師示範靠牆版的棒式。(照片提供/永康區會)
「補充維他命D3,或利用早上、傍晚時段曬太陽,都是保健方式。」陳建宏醫師建議多吃原型食物,如菇類、芝麻、豆腐和深綠色蔬菜等,鈣質含量較高的食物。罹患慢性病且有特別用藥者,如類固醇、糖尿病或甲狀腺等疾病,或咖啡、酒的飲用量大者,建議提早檢測骨質密度。

擁有健康生活的前提是先存好「骨本」。近年來,陳醫師巡迴全台演講,超過400場,他致力於透過衛教演講,讓大家更了解正確的姿勢和肌力訓練的重要。在醫院經常能看到照顧臥床病患的家屬,讓他很感慨,不失能靠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下一代最好的事!

陳建宏醫師認為,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自己和下一代最好的事。

(首圖圖說:演講最後,陳建宏醫師邀請現場社員一起深蹲拍大合照,加入健身行列。)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