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農壯遊,一場求知與勇氣的旅行

2012-02-29・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圖/張雅雲

▲池上農友莊金興 2010年小麥種植狀況不佳, 2011年決定捲土重來,立志在同一塊農地種出自己也滿意的小麥。這一天雖然莊金興到台中領獎不在家,好農壯遊的同學還是約了莊媽媽一起到莊金興的麥田為他打氣。莊媽媽感到很驚喜,原來種小麥還可以變出這麼多朋友,覺得自己多了許多來自台灣各地的孩子。

以本土小麥栽種為主旋律的「麥田狂想」,到了二○一一年變奏出大豆特工隊的「大豆春秋元年」,加入黃豆黑豆雜糧復耕。去年歲末,喜願麵包坊施明煌再次率隊環島交流訪問,不僅走入田間、走進校園,走進農業研究單位,甚至還走進台灣大學,由農友頒獎給一路相挺的學者。

有喜有憂的麥田巡禮

麥田狂想5.0因為有著挑戰台灣小麥進口量萬分之一(一百二十萬公噸)的壯志,契作面積擴大到六十五公頃。然而,二○一一年十一月的大雨造成十二公頃的損失,嚴重影響二○一二年的收成。

儘管老天爺以「自然不可測」的考題試煉,但東石農友蔡一宏、學甲農友李煌南、玉里農友曾國旗還是決定翻耕重來。不僅是為了義氣相挺,實現那「萬分之一」的目標,同時也認真思考,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位在壽豐的慈濟大愛農場,在這波災情中,算是狀況最好的。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表示,慈濟在二○○八年就開始注意糧食議題。畢竟,從事海外援助時,只蓋組合屋,沒有糧食還是不行的。所以,將農場定位為慈善農業,結合糧食危機,因應海外援助研究,以及協助原住民農業生計。環島一圈,看見了各區麥田栽損的狀況,也看到各區農友綻放的行動力。難怪施總兼會說:「人需要被鼓勵,才能一直走下去。」

當小麥農友遇見校園小農

如果我們可以為農業做一件事,那麼台灣的農業會愈來愈有活力。施總兼不僅進行全台小麥農友串連,也把傳承農業的心帶進校園。二○一一年,喜願小麥與全國教師工會合作推動「麥田見學」培育計畫,讓本土小麥與四十所國小開始有交集。

十二月二十二日,壯遊巴士來到屏東的僑德國小,小朋友已在二十平方公尺的迷你小麥田前等候農友。農友走進校園,在又像菜園又像花圃的小麥田邊,和學童小農講述小麥的栽種。不僅小麥的種籽在土裡發芽,孩子對於農業、食物、環境的愛與求知之心也在萌芽。就像是校長范揚文所說,我們要讓孩子盡情踩在土地上,喜歡土地並親近農業。

大豆春秋元年

好農壯遊走進不同的學習現場,也讓更多的夢想行動有機會發芽。喜願大豆特攻隊的成軍,就是受到第一次小麥環島行拜訪屏東畜產試驗所陳嘉昇博士的鼓勵。二十一日晚上,陳博士也開了一百公里的車趕赴這場壯遊聚會。陳博士說,分開一年後,看到後續,不論是農糧署要補助大豆、三個農改場要種大豆,才讓他鬆了一口氣,自己沒有害到施總兼。

大豆春秋元年(二○一一~二○一二),黑豆契作總面積共計七公頃,黃豆有五公頃。施總兼表示,農友的黑豆栽種技術較純熟,品質還可以,黑豆收成接近及格;黃豆部分比較不樂觀,因為受到秋冬這波雨的影響,卻也意外發現,高雄選八號及高雄選一○號是比較耐濕冷和泡水的品種。

陳博士也提醒,大豆是對環境敏感的作物,以往一個品系產生要花較久的時間在各地田間試種。現今育種較隨便,有些品系試驗不是那麼成熟就發表了,未來栽種時要考慮較矮、抗逆境、抗倒伏的品種。

生產端的農友很努力,施總兼也安排參訪高雄農改場,由有「毛豆王子」之稱的周國隆博士為大家講授「毛豆的栽培管理技術」。周博士提出具體氣溫、雨量、降雨天數等長期統計數據,以及台灣毛豆如何出口日本的實際經驗,農友更能意識到未來農耕栽種面臨的環境變遷和市場挑戰。

前進台大,非典型的鐵牛變型金剛頒獎會

笑稱自己是「土匪性格」的施總兼,腦袋裡總是轉繞著許多跳脫現狀的思考,讓農友覺得跟總兼在一起很好玩。平時,農友經常是被表揚的對象,像是「十大經典好米」、「傑出農友」等獎項,都是公部門頒獎給農民,充斥著上對下的關係。於是,施總兼設計一個很特別的見學結尾,由農友頒獎給一路支持小麥雜糧復育的學者: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和盧虎生教授。

對農夫來說,牛一直是農夫最好的朋友;金剛則是有勇氣的表徵,電影「變型金剛」正是在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就像這些學者很有勇氣的在農業這條路上陪伴著農友,透過農業共同守護土地環境。「鐵牛變型金剛」獎狀上有來自全台各地參與小麥大豆復育的農友簽名,樸素的獎狀卻有著深遠的感謝和鼓舞。

郭華仁老師致詞時,語重心長的提醒,目前台灣的農業生產有如「加護病房式的農業」,重度仰賴化肥和農藥,好比加護病房裡的病人,一旦拔了餵食管和氧氣罩就活不了。要找回土地的活力及適合栽種的品質,就必須擺脫依賴化肥和農藥的慣性,這也是郭老師和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不斷提倡農友留種、保種的原因。

這是一場「求知」的旅行,也是一趟充滿「勇氣」的行動。祝福每位農友都像鐵牛變型金剛般,智慧果敢的一路向前行。(作者:企畫部推廣課課長)

好農壯遊,照片說故事

壯遊成員:除了堅守本業的老農友外,有準備投入的專業農友、教師、加工業者、自由工作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與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參與的夥伴不分年齡大小,一律以「同學」相稱。

壯遊路線:苗栗苑里出發—台中大雅(農友張振隆)—嘉義東石(農友蔡一宏)—台南學甲(農友李煌南、林宸偉)—高雄農改場(訪毛豆王子周國隆研究員)—屏東僑德國小(參加小麥見學計畫的小學)—台東池上(農友莊金興)—花蓮玉里(農友曾國旗、鍾阿盛、夏偉傑)—花蓮壽豐(慈濟大愛農場)—台北台灣大學(訪郭華仁教授及盧虎生教授)—回到苗栗苑里

▲盧虎生教授與農友呂春吉。

▲郭華仁教授與農友李三陽。

▲壽豐慈濟大愛農場20公頃的規模讓大家印象深刻。慈濟的援助協助蓋組合屋,但沒有糧食還是不行,故糧食上要自給自足,農場的設立也朝向慈善農業,結合因應糧食危機、海外援助的研究、原住民農業生計協力,以及協助弱勢的考量。

▲玉里的小麥農友曾國旗在羅山村的月荷塘民宿分享,去年小麥播種後就遇到大雨,小麥的栽種紀錄就停在11月10日,從潤水變浸水,但他還是決心復耕,把那五甲的麥田補回去。

▲12月22日適逢冬至,同時也是東豐里里長的曾國旗特別請社區廚房的媽媽準備湯圓,讓同學也有回家溫暖吃湯圓的感覺。

▲為建構更完整的台灣小麥基礎資料,「麥田狂想5.0」阿里山的原住民女農李佩珍也加入栽種行列,佩珍一大早在大雅與大家會合。

▲大雅農友張振隆的小麥田,十一月初播種後遇到連續大雨淹水,以致麥田出現禿一塊的現象。大雨而造成損失的面積,也影響麥田狂想5.0的收成。

▲學甲李煌南老生生一家,除了兒子李智豪傳承農場工作,目前孫子也加入,三代同堂共耕小麥田。農家有傳人,真是美事一樁「大豆春秋元年」在2011年同時開啟,秋作的大豆主要作為隔年春作的種源。

▲在高雄農改場有「毛豆王子」之稱的周國隆研究員為大家上了一堂毛豆課。

▲2012年的本土小麥更有活力,也進到校園向下扎根,讓國小學童有機會認識本土小麥。小學問老農說:「小麥和雜草要怎麼分呀?不然除草會除錯。」

▲去年的環島見學交流,屏東恆春畜產試驗所的陳嘉昇博士主張的「兼用型有機雜糧」鼓舞了大家。這次環島雖沒有再訪陳博士,但陳博士心繫大家,從墾丁開了一百公里來高雄趕赴這場同學會,和農友一起夜間開講。

 

原刊登於2012年02月101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