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讓老人及照顧者孤獨無助—在地共老的配套措施(二)

2012-07-01・跨越國境看見合作,雨林咖啡的微革命

文/楊佳羚 圖/陳欽春

在瑞典,在地老化的精神一方面要仰賴「積極健康促進」政策,透過老人聚會中心(詳見《綠主張》第九十期),以及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生活與休閒環境,增進老人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則需要如上期所介紹的居家服務,協助老人能在地維持其熟悉的生活,越久越好。在這一期專欄中,我將介紹另外兩個讓老人在地老化的配套措施—失智老人日間中心與家屬支持中心。

▲失智老人日間中心的佈置,有家的感覺。

▲家屬支持中心工作人員說明緊急黃卡的功用。

失智老人日間中心

在《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書中,我曾訪問一位老人特別住宅(即二十四小時都有看護的住宅,屬於機構式的老人照顧)的院長Sosan。五年後,Sosan成為隆德市專門照顧失智者的護士,以增進照顧人員對失智的了解,並且給予老人特別住宅關於照顧失智病人的一些協助。

在二○一○年的瑞典參訪中,我們也參觀了照顧失智老人的日間中心。瑞典老人在輕度失智時仍在自宅,評估員會視其狀況安排他到失智老人日間中心,若情況惡化則再轉到機構式的老人特別住宅。失智老人日間中心的目的和老人聚會中心很像,都是要讓老人能減緩失能,在自宅居住的時間能越久越好。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老人聚會中心是給健康老人的地方;而失智老人日間中心則是讓失智老人白天能有活動的地方。

我們參訪失智老人中心時,正值老人們要回家的時候。有的是計程車司機來接,這也是隆德市的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福利,所搭的計程車車資以公車車資計費,讓不方便的人有行的權利。這個中心有回憶寶盒、各式活動(如文字接龍)、有溫和聲光刺激的休息室等等,提供老人各項認知刺激,並透過生活實作保持其自理生活的能力。

當我們問及中心附近的鄰居是否排斥這樣的中心設置在社區,負責人的回答是:「民眾的恐懼是出於無知,因此要教育民眾。」台灣現在有越來越多所謂 gated community,在千萬豪宅裡有豪華公共設施、保全,卻養成更多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也曾發生有些社區拒絕身心障礙人士成為其住戶的消息。我們應該做更多社會教育,讓民眾看見差異、尊重差異。

▲回憶寶盒、舊式帽子都是刺激老人記憶的好道具。

▲在客廳玩耍的鸚鵡讓失智老人們感到生氣勃勃。

家屬支持中心

雖然瑞典提供普及的社會福利服務,但仍有七十%的老人照顧是由家人提供,照顧者主要是同樣年邁的伴侶。然而,瑞典卻很晚才承認家人大量承擔照顧工作,遲至二○○九年才開始有家屬支持中心,正視家屬在做這些無償照顧勞動時的需求。例如,該中心每週都有午茶時間,家屬到中心的這段時間,市政府就會安排照顧人員到家中照顧老人,因此家屬支持中心和喘息服務有良好的銜接。

家屬支持中心除了有電話專線供照顧老病家人的家屬諮詢之外,每週午茶時間的內容也包括與照顧相關的醫療法律知識,或是文學作品欣賞、蛋糕烘焙及社交活動,一方面讓家屬增進照顧知能,並讓家屬有機會分享照顧者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提供喘息的空間,讓家屬可以從繁重的照顧工作中抽離開來。

家屬支持中心還有一項簡單而貼心的設計,讓照顧者能隨身攜帶一張「緊急聯絡黃卡」,上面有家屬的姓名、受照顧者的姓名、年紀、住址電話等基本資料。萬一照顧者在外面發生意外,救護人員發現他身上攜有黃卡,就會立刻啟動支援系統,向市府照顧單位聯繫,安排照顧家中待照顧的人。

我在翻譯這項措施時就深為感動,因為在學成歸國前一年,我在瑞典當了一年的「暫時性單親」,和三歲的女兒一起在瑞典生活。我常擔心如果在上下學途中發生意外,誰能幫我去接在幼兒園的女兒。在台灣看許多照顧特殊疾病的家長最常說:「萬一我發生了什麼事,這孩子怎麼辦?」然而,有這樣的黃卡,以及普及的居家服務照顧與社服照顧,就能讓照顧者覺得並非所有重擔都由一人或個別家庭承擔,還有整個國家社會的支持。

最令人感動的是,家屬支持中心的工作人員說:「家屬的照顧是自願,而非義務!」我們常認為這樣的觀念不適合崇尚孝道的台灣社會,但事實上,許多台灣老人缺乏良好的照顧、孤獨感也很高。相較於瑞典,家屬照顧不是義務卻很少將老病完全棄之不管。當國家承擔起繁重的照顧工作,才能讓家屬更投入情感支持及生活中的照顧,並且家屬是在有政府支持的情形下自願照顧。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作者: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博士、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

原刊登於2012年07月106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