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永續發展的三重底線

2015-03-10・市集的相遇時光

文‧攝影/李宜真

在英國倫敦北郊的都會公園,彼得兔的故事成為公園重新設計的主軸。一個公園,兼具生態、遊憩與教育,巧妙地與英國本地的童話故事結合。三重底線的原則,公園也在實踐中。

在二○一五年二月《綠主張》月刊的永續經濟專欄,我們共同理解到永續的基石來自於與自然的連結。人類不能扭曲濫用自然資源,這個限制是必要的,否則,遑論經濟財富的追求,我們連生存都將面臨問題。雖然道理看似如此簡單,但在過去近半世紀來,各國在「永續發展」實踐領域上的矛盾與交鋒,卻讓守護地球的實際行動挑戰重重。

M-201503-138-p2201-400

M-201503-138-p2202-600x400

沒有地球,什麼都不存在

目前世界對永續發展的公認概念,其定義源於一九八七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述:「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但是,要滿足這個定義的政策與行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什麼?首先,我們須瞭解永續發展的實踐應涵蓋三個主要面向:

‧經濟效能面向:確保有效率 1 地使用所有資源(包含環境資源),將環境的價值整合計入各層面的決策中,依此計算相互對應的經濟利益。

‧社會共容面向:承諾平等地滿足現今世代與跨世代的基本需求。

‧生態完整面向:維護生態完整的討論脈絡,已經從一九七〇年代對於經濟成長所消耗的地球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應給予的限制量,轉移至今認知到地球其實具備極為複雜且交互影響的「關鍵生命支持的功能」(critical life support functions),而這些功能並非人為可控。科學家定義出的九大主要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已經在許多面向超越臨界點(tipping points),例如:海洋酸化及淡水的磷含量指標已接近臨界點;生物多樣性、二氧化碳含量以及肥料造成的氮污染則可能已經接近無法回返點 2(points of no return)。

Print

圖1 永續發展的三個面向

觀察永續發展的三個面向在過去幾十年的演變與辯論,經濟面向仍為主要驅動力;雖然三個面向看似協力(圖1),最大的經濟利益並未進行平等的社會分配,且並未實質考量環境的容受力,而是將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作為經濟資本的發展原料,並依此冠上永續發展的新定義。以自然優先的永續經濟觀點,在實際運作時的確無可避免面臨漂綠的不堪,而三個面向的平衡發展到底可不可能?我想我們都同意:沒有地球,什麼都不存在。

檢視合作社的永續實踐

社會與經濟均應涵括於自然環境系統內,因為生態系統如果沒有人類依然可獨立運轉,但是缺少生態系統的人類則無法存活;而經濟系統內的生產與消費,係為追求人類最大福祉而產生,故經濟為社會所包容,此亦所謂「同心圓」或「大圈圈中的小圈圈」(圖2)的「強永續性」(strongsustainability)論點。

Print

圖2 同心圓生態論點

強永續性的概念說明我們處在一個互相連結的系統內,自然環境具有規模、邊界與臨界值,無法以短期經濟利益交易大量須碳排放的生產行為,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運用生態法則於經濟行為與系統上。例如:

‧生態系統中的韌性(resilience):韌性是生態系中有能力適應與調適衝擊的能力。韌性法則適用於石油或珍稀天然資源的檢視與控制、能源與食物的安全性、經濟體的多樣性、在地化經濟體等。

‧廢棄物=食物:在自然界找不到廢棄物,循環經濟與零廢棄的運用。如搖籃到搖籃科技、生產者責任、範疇經濟、藍色經濟等。

‧自性組織(self organization):超越簡單的自我控制,生態系具有自我調節、分配最適資源的能力,可以運用到公民組織的架構與授權。

‧運用生物演化法則發展出的仿生科技(biomimicry):如模仿螺旋的推進器與電風扇、解析蝴蝶翅膀顏色結構而成的螢幕顯示器、蓮葉自潔效果的潔淨油漆塗料、如白蟻窩恆定空調的大樓建築。

回過頭來,我們檢視永續發展的三個面向,或稱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s)在合作社的運作又可能代表了什麼意涵呢?

‧生態完整面向:合作社是否拒絕消費破壞生態環境的產品,例如:用大量環控設施生產的作物,並嚴格依照自身需求導向消費友善環境且在地的產品?更進一步,是否能做到消費一個生產過程完全零耗廢的產品?

‧社會共容面向:產品選擇是否考量生產所須耗費的資源?是否排擠掉下一個世代的利益呢?合作社的組織運作本身是否就是一種社會共容的組織型態?

‧經濟效能面向:合作社所創造出的經濟效益,是否降低過去扭曲的產銷模式?是否讓土地、生產者、社員與職員都能受益?

時代變遷的背景下,游移演化之中,以自然為師的尊重天地之心,要如何與科技發展、經濟貨幣的現代世紀相互融合,是我們的使命,也是無可迴避的責任。永續發展的三重底線,我們正在實踐中。

備註:

1在傳統經濟學中,有效率代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但邊際成本中往往並未計算完整的環境成本,且認為市場機制是最有效率的解決辦法。此外,傳統經濟學已經在好幾次的市場失靈中面臨批評與挑戰,也因此促成了新興經濟學如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的興起。

2「每個社會都必須調整方向,避免踰越關鍵的地球系統臨界點,否則那將導致快速且不可逆轉的變遷。不能僅僅只是多做一些改變而已,因為要擋下地球系統轉變的趨勢,需要更深層且更快速的社會變革。」發表地球界限的論文主要作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及瑞典隆德大學兼任教授法蘭克.畢爾曼(Frank Biermann)如此呼籲。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