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農運用機械專長,為愛傳承永續淨土

2019-08-05・傳承 創新 農二代

文/李婉婷 攝影/林思誠

台灣的每一塊土地、每一片田區,都是撐起很多生命的家。對鄭文苑而言,那更是祖父與父親付出一輩子心血養活鄭家三代的農園,深藏著家族的共同記憶。隨著時間累積,鄭家農園在他心裡已不只是一塊農田。

鄭文苑與母親張未(圖右),一個播種、施肥、整地,一個負責採收、剪枝,倆人在農園裡總是合作無間,默契十足。

愛,唯一的回家之路

跟許多農二代一樣,75年次的鄭文苑在求學期間並非以農為志。頂著機械系碩士頭銜畢業,27歲那年,卻因父親鄭源卿生了一場大病,打亂他所有計畫。為什麼選擇接手?「我知道他在這塊土地付出很多,我們用有機質肥料,然後適當施肥,也休耕輪作,永續發展不容易,放手了,他和我應該都會遺憾。」這個大男孩最難說出口,也讓他毅然返鄉的理由是「愛」。因為疼惜父親對土地的愛、對父親不捨的愛、還有對故鄉生活的愛,於是鄭文苑決定回家拿起鋤頭、當起青農,更背起一份卸不下的傳承責任。

「以前都是做便工課(Pi n-khangkhuè,意指簡單的工作), 像挑菜啊、包菜啊!半年內就要全部學會,因為我不像別人有很多時間可以跟著他慢慢學。」自從父親生病開始治療後,身體常感疲憊,傳授經驗常在與時間賽跑中度過。雖說鄭文苑在回家接手後的短短6個月全部學會,但學到的大多只是皮毛。植物、土壤、天氣太難捉摸,碰到困難或不懂就多問其他前輩,很多時候都只能自己硬著頭皮摸索。「能教的我都做了,不要奢望我還有什麼,能給你的有限,你要自己去累積經驗。」這是父親鄭源卿當時最常對他說的話。多年來,他才終於明白,因為經驗是學不來,唯有自己不斷嘗試,從中累積方能內化。

鄭文苑懂得利用菜種特性適地適種,如他發現空心菜的生長勢較強,即使夏季高溫、多雨,也能抑制雜草成長,不必擔心植株營養被分散。
鄭文苑母親張未(圖中)與其他女農工一早便在農園裡忙著採收空心菜。葉菜類採收通常都是白天,時間越早越好,一方面避免田間熱傷害葉菜,一方面也讓農人免於高溫曝曬。

夏季時,採收的蔬菜會先噴水於葉面保水,採收量達2籃後,便需趕緊將蔬菜載至3∼4℃的冷藏櫃存放,等待運送。

代代相傳的勤勞與永續

回家鄉從農快8年的鄭文苑說:「爸爸只教我一件事—每天一定要去巡田。不是那種隨便看看,是真的要下田巡視,蹲下身看每一坏土、每一株植物,它們會告訴你水況、病蟲害、肥分、土質等。除了看自己的田, 還要看別人的, 有機、慣行都看,這些都是學習的養分。」直到現在,無論颳風下雨亦或艷陽高照,鄭文苑每天一定準時到農園報到,絲毫不敢懈怠。他知道這是身為鄭家農人代代相傳的勤勞,憑著這股勤奮才能更貼近土地的語言、讀懂植物傳達的訊息。

而有些傳承則是超越語言,因為它已經深植在祖父、父親的生活與生命裡,如今也流進鄭文苑的身體。民國79年,在那個慣用農藥的年代,鄭文苑的阿公卻率先試行友善農耕,開始種植有機稻米;當父親從農機生意改行種植蔬菜時,同樣不顧同行異樣眼光,也秉持永續概念,以無農藥、無化肥方式栽種;如今接班人鄭文苑仍舊依循他們的足跡前進。「農業不只侷限於賺錢,你也要對這塊土地負責。土地健康、種出來的自己也敢吃,那樣才對!那時別人都笑鄭家有2個傻子,現在想想幸好他們的觀念很先進,願意嘗試,付出這麼多心血才能保住這片土。」鄭文苑語氣滿是驕傲。

鄭家農園分別有露天、網室、溫室等不同栽種環境,由於夏季高溫難耐,露天田區多數僅種植耐旱的地瓜葉。

機械專長結合農作,舉一反三合作無間

目前,鄭文苑的母親與姊姊主要負責整枝、除草、採收,他自己則以施肥、播種、灌溉、防治等較耗體力工作為主。因農村面臨人力老化、外流,導致缺工斷層。機械科系背景出身的鄭文苑認為,不論搬運、施肥、播種、鬆土等田間活,能由機器代勞的都盡可能取代人力,倉庫裡更是停放了許多農機,中耕機、肥料撒佈機、挖土機、曳引機等。憑著過去所學,鄭文苑操作這些農機駕輕就熟。當農機故障時,能做簡單排除;送修後,還會默默跟著師傅觀摩,偷學一些修理技巧。這些運用農業機械紓解人力需求的方式,若非父親支持,也無法成就。過去,鄭源卿每年都會去看農機展,甚至和兒子一塊兒討論、研究農機產品如何運用到自家農田裡,父子倆樂於接收新知、合作無間。

「說沒吵架那是騙人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在磨合。別人說的我會聽,可是聽完後要有自己的想法,還要自己去試試看,這很重要。」例如小黃瓜屬藤蔓作物,需整枝、剪枝,使其生長勢有條不亂,才能方便後續果實生長、採收、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因有機小黃瓜不若慣行農耕連續採收時間較長,鄭源卿認為收成只須集中於小黃瓜的成長期與旺盛期,故枝葉不需太過修剪,可讓黃瓜多些營養。但是,鄭文苑想的卻更長遠,以經濟效益與成本為考量,他期待這片黃瓜藤能活多久就收成多久,如此一來,降低病蟲害、克服溫度障礙等便是一大課題。為降低病害,於是剪枝成為重要工作,整去多餘枝葉,包括棚架下方都需剪除,才能讓小黃瓜通風;其次為克服溫度障礙,須適時適地,冬、夏季小黃瓜的品種選擇就是關鍵。當這些觀念與作法有了分歧時, 鄭文苑賊笑著說:「我爸很大男人,表面上就尊重他,私下我就偷偷來,趕快做一做、收一收,反正菜品質好,硝酸鹽管控好就沒事。」

不過,他也坦承,合作社的低硝酸鹽管控真的好難。鄭文苑把它當作是一種挑戰,所以讀懂土地的語言很重要,時時刻刻察看土壤變化,才能適時適量施肥,這也是父親為何要求他每日下田的原因。為了低硝酸鹽這項永續投資,鄭家甚至每年自行進行土壤採樣送檢。一般土壤檢測通常採集深層土壤,由於蔬菜屬淺根作物,因而採集田區內可能的高硝酸鹽風險帶,一區採10至12處, 並採取耕耘機翻土深度約10至15公分之土壤送檢,以土壤檢測肥分,用心做好硝酸鹽把關。

父親鄭源卿(圖左)與鄭文苑趁著休息空檔,在自家院子挑揀著採收後的青蔥,父子倆話雖不多,但仍能感受到流露在他們之間的信任與愛。
網室裡的紅莧菜因強降雨後的濕熱高溫,防治不及,導致銹病菌入侵,葉面皆被感染,全軍覆沒無法採收。

延續淨土的自然法則

近年來,台灣氣候越發多變,蔬果生長不再完全依照四季更迭。高溫曝曬、瞬間強降雨等都讓農人措手不及;對於不耐熱、嬌嫩的葉菜作物更是考驗。夏季時,鄭文苑得讓農園裡的作物時時保持通風,大中午也得頂著火辣辣太陽撐開黑網幫植物遮陽。每每雨過天晴,必須立即前往農園巡視、排除積水,此時,亦是病菌防治關鍵期,有機農作僅能利用石灰、硫磺等物理性資材,為怕灼傷植株,這類防治工作都需在晚上,有時直至深夜。日復一日、專心一致,簡單而單純地勞動著!

拜訪前夕,鄭家的第4代剛滿月不久,鄭文苑期待著,用這片淨土種孩子愛吃的菜給他吃;用這片淨土教導他天地萬物的自然法則;而我們也期待著,因循自然種出來的菜能在餐桌上綿延不絕。
 

鄭家農園的四季旬蔬
4∼9月:空心菜、皇宮菜、龍鬚菜、苦瓜、地瓜葉、小黃瓜、莧菜。
10月至翌年3月:芥菜、小白菜、青江菜、菠菜、萵苣、花椰菜等。

田間小動作,大功用
①駕駛曳引機翻土,可增加土壤孔隙儲水、抑制雜草種子、病菌孢子、害蟲卵塊等生長繁育
②手拿種籽播種,力道與手勢是使其均勻播撒的關鍵
③使用肥料撒佈機施肥,減省人工作業,適時適地適量施肥,可保持土壤能量滿滿。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