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蔬菜的生產攻略

2019-08-01・傳承 創新 農二代

文/王玟喬.產品部開發供應課農產專員

台灣位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冬季有大陸冷高壓,氣溫較熱帶寒冷,但平地不至於下雪,冬季也是大菜類、根莖類、葉菜類及豆類的主要產期。夏季則有海洋性高氣壓,氣溫與熱帶相似,溫度高且夏季西南氣流和颱風易帶來強降雨,其氣候條件接近作物可生產邊緣。因此在台灣夏季生產的蔬菜種類有限,多以瓜果類為主。然而,近年來地球暖化對作物生長出現負面效應,病蟲害防治更加困難;極端氣候造成區域性強降雨,影響農業生產,如瓜果類於花期遇雨則無法授粉結果、而小葉菜類則因葉片薄容易被大雨損毀或濕爛,因此台灣夏季菜項變化少,缺菜情況加劇。

原先長得茂密強健的A菜,下過雨後生產勢變弱且葉片損傷。(圖片提供/林碧龍)

技術轉移與改良夏季葉菜生產策略

為了減輕夏季缺菜或菜價飆漲造成的民生問題,盤商會從國外進口台灣夏季較不易生產且耐儲運的蔬菜,如根莖類的馬鈴薯、洋蔥以及大菜類的青花椰、甘藍或大白菜等供國人利用,但為了因應國人食用蔬菜偏愛小葉菜類的習慣,國內的農政單位及種苗公司長久以來育種出耐逆境的品種,以因應夏季缺菜及氣候變遷的挑戰,並提供品種權的技術轉移給需要的農友或種苗場等相關單位,讓農友能夠在夏季供應特定蔬菜。

目前合作社的蔬果暫無開放進口,農友在夏季除了供應當季蔬果外,也嘗試與農試所等專業單位合作種植具耐逆境之蔬果品種,以增加社員在夏季時可以利用的品項,例如2017至2018年間農友陳慶輝參與鳳山農試所的田間試驗,並嘗試少量供應夏季芥藍菜(耐熱品種芥藍菜)。2018年底,鳳山農試所公開品種技術轉移方案,農友自費購買品種專利權,合作社再針對耐熱品種芥藍菜與農友協定2019年夏季合理收購價格,鼓勵農友繼續種植,以增加夏季葉菜類供應量及供應種類。

此外,還有包心白菜中具耐熱、早生特性的品種漳浦小包白,平地可播種時間於春天或夏末,約35天即可採收,產季則落在初夏及秋冬。陳慶輝農友自行研發的栽培技術,使得整個夏季都有機會吃到漳浦小包白。

農友陳慶輝與高雄鳳山農試所技術轉移夏季芥蘭耐熱品種於田間種植。(攝影/王玟喬)

生產與消費攜手 力挺友善環境農作

夏季因為田間環境風險高,再加上合作社蔬菜多屬友善耕作方式,因此蔬菜外觀或是品質口感易產生變化,例如,有些菜吃起來味道和印象中不一樣,因為許多植物在經歷環境逆境(如乾旱、大雨等)或是病蟲害侵襲時會產生保護機制,進而產生一些含有味道(如苦味)的「二次代謝物」保護自己,而田間的培肥管理以及土壤本身的元素構造是否均衡,也會影響蔬果的二次代謝產物的產生,就會影響蔬果的味道。

例如十字花科植物如青花椰、芥菜等,因含有二次代謝物「異硫氰酸酯類物質」,味覺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感受到苦味。而瓜果類的苦味則是葫蘆素所造成,過量的葫蘆素會造成輕微腹瀉,若是發現瓜果類具強烈苦味則不要再食用。惟腹瀉的案例在國內外皆屬偶發事件,無需過度擔心。

另外,夏季時地瓜相較於寒冷的冬季更容易遭受到甘藷蟻象的幼蟲危害,因農友不使用農藥所以更不易防治,而遭受到危害的地瓜外觀會有蟲咬的坑洞或痕跡,社員在挑選地瓜時可以避開。

合作社的蔬菜因需控管硝酸鹽,為了給予植株足夠的日照降低蔬菜硝酸鹽含量,許多農友都是採露天栽培。夏季容易下雨且溫度高,田間病蟲害嚴重,有機資材防治效果有限,所以蔬果常常會有水傷、日燒或蟲孔等情形出現,而有些症狀如水傷,在採收當下症狀輕微難以從外觀察覺,但經歷儲運過程中溫度、濕度的變化後,植株的病症才逐漸顯現,因此會有蔬菜買回家後才出現異常的情況。因此,在氣候狀況不穩定時出現的品質異常,也希望社員可以諒解。
 

農友陳慶輝的漳浦小包白種植於網室中防止病蟲害入侵,並使用可反光降溫及抑制雜草的白色覆蓋紙。(攝影/王玟喬)
夏季蔬菜需要你!
台灣人普遍喜愛食用葉嫩、味道清甜的溫帶小葉菜蔬菜,夏季菜項往往利用狀況不佳。呼籲大家可多利用夏季當季蔬果,如蒲瓜、豇豆、苦瓜、佛手瓜、冬瓜、絲瓜、黃秋葵、莧菜、龍鬚菜、皇宮菜、人參菜、地瓜葉、空心菜等,當季食材價格實惠,也能支持農友解決當季菜項滯銷問題。


文章留言